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网友快言

像山一样稳默驻守的温暖和感动

2017年01月19日 17:13:19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寒潮来袭,一个消息却似暖流让我们的心温暖如春。经历了一年的等待,由钱江晚报社联合杭州市城市品牌促进会共同发起、由1178位热心人士众筹完成的平凡老人韦思浩的铜像,即将完成,并将落户在老人生前最爱去的杭州图书馆。

  立雕像倡议者说:“精神世界不可荒芜,我们要共同守护”。雕塑采用简单硬朗的线条来体现老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有棱有角体现老人的性格,用雕塑的语言讲述平凡却动人的故事,提倡阅读、助学,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故事,把爱心接力下去。

  韦思浩是一位平凡又伟大的老人。他每月有5000多元退休金,本应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却生活拮据,还要捡垃圾过日子。原来,老人省吃俭用,把所有钱都捐助给了贫困学生、寒门学子。而在老人的遗物当中,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每一样都是无价之宝:泛黄的捐资助学凭证、希望工程的救助报名卡、读之潸然泪下的受助孩子的来信……老人在捐助上从不吝啬,但对自己却极为苛刻。他住的房子是多年前教育系统统一分配的,房子里至今还是交付时的毛坯,没有任何装修,连照明灯也是工地上的那种小灯管。房子内除了一张木板床外,没有任何家具,每个看过的人,都替老人心酸落泪。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楼含松评价道:“他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他也是一个有爱心的教育者,他心存大爱,用拾荒的方式来捐资助学,而且以匿名的方式,默默地做着他的善事。”老人虽然走了,但他用行动诠释了一种伟大的爱,他的精神也将砥砺我们不断前行。

  有的人走了,他还活着,只求付出,不求回报。上善者若水,利万物而不语。就如武训,清朝末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个乞丐,靠着乞讨敛钱,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修建起了三处义学,购置学田三百余亩,积累办学资金达万贯之多,这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事情,所以有人称颂他是“千古奇丐”。韦老师就如同当代武训,读书人应该记住他,教育工作者也应该记住他。

  犹记得那个蹬三轮车近20年,用35万善款圆了300个贫困孩子上学梦的耄髭老人白方礼,《南方周末》99年的新年献词里对白方礼老人这样称颂:“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为什么我们总是眼含着泪水,因为我们爱得深沉;为什么我们总是精神抖擞,因为我们爱得深沉;为什么我们总在不断寻求,因为我们爱得深沉。爱这个国家,还有她的人民,他们善良,他们正直,他们懂得互相关怀。”“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这种力量来自于你,来自于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

  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得是耄耋之年还坚持二十载无怨无悔,用自己仅有的力量努力点燃贫困者的一丝希望,并且燃烧得如此明亮,如此辉煌!或许正是他极端清贫朴素的生活与他捐出的35万善款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才使人们麻木的神经受到触动;或许正是他老迈的九旬之躯与三百学子灿烂的笑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才使人们漠然的心湖荡起了涟漪。

   罗兰曾说:“能保有着高贵与正直,即使在财富地位上没有大收获,内心也是快乐和满足的。”高贵的心灵,是灵魂溢出的芬芳,是激荡人们心灵的真善美。老人的善良、执著和纯净,也激发了每一颗行善的心,感动了许多人,带给社会崇善向上的希望和力量。层出不穷的最美人物和最美事迹,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在相互感动中,传递着真情与善意。这些点滴汇聚的爱与善意,是让道德之树常青茁壮的根基,也是夯实和谐社会的基础。今日的我们,愿在他们的感化下,一扫精神上的荒芜,聚集我们微小的力量,温暖整个世界。也希望我们能永远铭记他们的这种精神,将爱继续传递给别人。(中国台湾网网友:施梦扬)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李杰]

相关内容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