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市民爆料称,市面上销售的绝大多数肉松类产品配料为“猪肉味豆粉松”,这种豆粉松“原料跟猪肉无关,是豌豆粉加猪肉香精混合而成”。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加入了少许肉粉的豆粉松“假扮”肉松做内馅儿,几乎已是烘焙行业内公开的秘密。厂商为了降低成本,使用的并非真正的肉松。(11月7日《北京青年报》)
食品行业专家表示,目前国内肉松类制品尚无统一标准,如果以豆粉或肉粉松为配料,但产品名称却打着“肉松”的名义,这种做法将涉嫌欺诈消费者,一经发现可向相关部门举报。给多家烘焙坊供货的一位北京地区的肉松批发商也声称,目前他供货的烘焙坊基本全部使用的是肉粉松,并表示如果记者需要纯肉的,他需要单独去进货。
由此可见,并非国家对于“肉松”无标准,关键还是商家懂得打擦边球,以“味同”来欺骗消费者,这背后其实就是商家谋求利益的最大化,用价格优势骗取消费者。很多时候,消费者个体无法真正辨别出这些加工过的“肉松”是否含肉,而在味美价廉的诱惑下,不知不觉却成为了假肉松的助推者。
表面看上去,以豆粉或肉粉松为配料的肉松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更不存在着吃了会让消费者身体出现异样的情况,再加上民不究官不追,假肉松横行业内亦就成为常事了。
事实上,为了增添肉香味,“肉粉松”通常含有肉味添加剂,虽然少量食用对人体危害不大,但如果积累到一定量,将会影响身体健康。因此,这种以豆粉或肉粉松为配料的肉松并非无害。
估且撇开是否对身体有害来说,单从商家这种欺骗消费者的行为而言,不能纵容,更不能姑息,当消费者个体无法达成维权意愿或维权成本较高时,相关监管部门却不能当吃瓜群众。毕竟,国家法规,执之部门,民众举报仅仅国家司法有效得以落实的一个重要环节,代并不能越殂代疱成为司法的主体。
食品安全大如天,不能等到问题真正出现了,民众群愤激怒了,官方无法交差了,才会有相关部门挺身而出,再来几套官拳官话,以示重视和警示。以假混真,甚至已经成为一个行业潜规则,普通消费者又很难将加入肉味添加剂的“肉粉松”与真正肉松区分出来,这种境况就需要执法部门的主动介入、打击。否则,小恶终成大疾,其危害甚远。
往往生活中就存在着诸多习以为常的事儿,商家挂羊头卖猪肉,监督部门不主动作为,而消费者却有着诸多无奈,商家更是乐得在后台捂嘴偷笑,如此皆大欢喜的局面看似和谐有序,实则让食品安全法成为一纸空文,保障消费者权益成为一句口号,而民众心中对于政府之作为和威信会在这些“习以为常”中逐渐消失殆尽。(中国台湾网网友:谢晓刚)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李杰]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