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网友“小春”晒出了几张沈阳地铁内不文明行为的照片:“我不是多事儿的人,但是这素质真是看不下去了,家长没有公德心,让孩子在地铁二号线车厢里随地小便,地铁门一开,流了一片,当家长的也不收拾,就在我身边发生,整个人都蒙了。”(10月18日沈阳晚报)
众所周知,孩子自控能力差,有了“内急”会就地解决,这好像也是“人之常情”,但作为家长在出门之前理应做好准备,毕竟车厢不是“厕所”。而近日,一位母亲却当着满车乘客的面,把孩子抱到车门处把尿,孩子尿完后,便回到座位,根本不进行处理,这的确解决了内急,但在笔者看来却解掉了一地“文明”和道德修养。
其实类似这样“车厢大小便”的不文明行为并不罕见,景区涂鸦刻字、随手扔垃圾、列车上吸烟、随意占用高速公路紧急通道……这些不文明现象只是冰山一角,这一系列的不文明行为不仅损害了个人形象更可能给公共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毕竟,车厢属于公共场所,不是个人的私有领地。在公共场所,我们希望目之所及是美丽的、文明的,而不是车厢里随意大小便不雅。因此,我们应当谨记,干净整洁的公共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出行的方便与舒适,但我们不只有享受的权利,更有去维护它的责任。有些不文明行为是因为自私心理作祟,也有些不文明行为是因为不知所作所为何错之有。这一切的一切背后折射的是一些民众自身出行文明素质的欠缺,我们从小引以为傲的遵守社会秩序、道德修养的消失与殆尽,我们要引以为戒,及时警醒反思。
从勒温“场论”视角来看,民众的社会公德不文明行为是个人因素与其周围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主观方面说,是部分民众没有真正认识到不文明行为潜在的重大危害,总是习惯性将其视作“小事”,也正是因为这种思维定势,才让部分民众肆意妄为,甚至经常对制止他们的人恬不知耻地“反咬一口”、“倒打一耙”。从客观方面而言,物理环境的暗示和行为的示范效应加剧了这种不文明现象的产生。譬如,去年春节期间车站内杀鸡、雅的不文明现在出现后,理应引起广大民众的警醒,可是国庆节期间再次出现车站内杀鸡拔毛的不文明行为。
那么。如何遏制出行不文明?首先,个人认识上的提升是解决民众不文明行为难禁的新常态。其次,加大不文明行为的成本。一些人言行不文明、屡教不改、油盐不进,除过骨子里的极端自利,很大程度上源于犯错成本过低,常规的道德说教和泛泛的批评指责对他们早已失效,唯有让其感受到切肤之痛才会收敛。此外,多举措并行也是治理不文明行为的应有之义。
“高铁来了,文明也得跟上。”这是公众普遍的呼声。诚然,铁路部门在服务质量方面需更上一层楼,但对于乘客来说,同样应当在文明素养上提速、公共场所小孩“内急”的问题,看似很小,实则是“大事”,考验国人“文明”程度。笔者呼吁,不要让此类不文明现象再次出现,我们共同唱出文明“好声音”。(中国台湾网网友:常小态)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李杰]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