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底,针对农村白色污染、生活污水、畜禽养殖污染等问题,庄浪县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并在一些村镇举办“环保夜校”,通过培训环保知识,让绿色生活生产理念走进农家。(7月5日中国经济网)
近些年,关于推动农村发展的战略一直在持续,不论从政策层面还是中央到地方的扶持力度,都在不断增大,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的关键年,各地应该保持一个理性,扶贫也好,建设美丽乡村也罢,到底应该怎么办?这恐怕是当前最应该解决的问题。象这般“农村夜校”的作法或许能够带来一些思维定势上的新转变。
扶贫,不能是给钱送物那样简单。俗语讲,救急不救穷,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如果一味地帮着农民干着干那,很容易养一帮子吃饭穿衣的穷汉。这里不是说我们的农民不朴实,但是,如果一味地拿着这种朴实去做文章,没有思想的人,听之任之,姑且一问,扶贫过后,谁能管他们生活一辈子?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靠天,不靠地,作为农民,或许思想头脑对于新生事物并不是接受的那么快,但8亿农民,也有很多精英草根,诸不知,很多农民工进城后,迅速蜕掉了很多包袱,将艰苦奋斗发挥到了极致,甚至很多人凭借着自己的双手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这就是足以说明,农民对于改变的渴望。
农民进城后,谁来种地,谁来担负起新农村的建设,这一个沉重的话题,不排除一部分农村要合并,但是合并的农村怎么管理,仍需要当地人或者新农人去支撑,他们对于这片土地的熟悉程度,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更何况还有种地。如何改进管理,引导新农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迅速致富这考验着当地党委政府的政治智慧和执政能力。从2011年起,甘肃庄浪县就开设了“环保夜校”活动,截止目前,全县已有环保夜校31个,每个夜校每年举办至少4期500人次的培训,累计举办培训130多期6.5万多人次,收到了良好效果。拿当地农民的话说“以前都说我们农民没有环保意识,其实是我们不懂这些。”短短几天的课程让潘小林获益匪浅:“听了课以后就明白了,农村的地膜、化肥、牲畜粪便都是污染源”,这就是成效,也为当前的“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如何在农村实施节能减排”“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开展提供了浓厚的氛围,赢得了农民的支持,或许比那些盲目的给钱送物更有效果。
“环保夜校”是基层探索农村管理的一个缩影,意义深远。农民不是不渴望转变,看看那些抛家舍业去城市打工的农民,就知道,他们拼命地赚钱,无非是想让生活更好些;看看那些留守儿童的眼神,有谁愿意让自己的儿女少年缺少父爱母爱,只是为了生活不得已罢了。如果农村能好,就近能够消化人口就业,谁愿意不远千里奔赴打工地。人穷志短,作为地方政府,扶贫要扶到点子上,精准扶贫要做到帮扶有物,更要注重脱贫思想指导,传经送宝,要从传经上下苦工,找出一条适合当下农村实际的新路子,让农民有奔头,才能换取全面小康的新胜利。(中国台湾网网友:孙伟)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李杰]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