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六一儿童节已经过去了好几天,但那天的一条《最心酸的儿童节礼物 她偷了个鸡腿给生病的女儿》的新闻,还依然在网络上热传。主人公妈妈的遭遇感动了大家,网上捐款两小时内就超过30万元,但她偷东西的违法行为就该被忽略了吗?相信很多网友一定跟我一样,被这个问题困扰着。
对于悲情故事,常常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效果,一种是感动,一种是厌恶。一点杂粮、一块鸡腿、两本儿童书,这就是单身母亲刘某燕“偷”来的所有物品,这位“最不贪心”的小偷向民警讲述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理由:一对双胞胎女儿患严重的肾病,为了治病,平时生活十分困窘,想给孩子买一份儿童节礼物,无奈钱不够,才决定铤而走险行窃。
也因此,这位民警先被感动了,他把这个故事发到网上,引来了更多人的感动。善良的捐助者们当然是要帮助她,为刘某燕的孩子筹集医疗费,这种对弱者的同情彰显了人性的善意。但质疑这种“正能量”的传播是在鼓励违法行为的言论也在同一时间四起,一场“道德论战”不可改名,偷鸡腿妈妈迫于道德压力道歉。
仅凭这位妈妈偷的这点东西,确实还不构成犯罪,经过警方批评教育后便可放人。但是,“偷”毕竟是一个与肮脏、犯罪联系在一起的贬义词。如果因此给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造成一种错觉,认为只要目的正义、手段是否合法就可以不予计较,那就非善良的人们本意了。所以笔者对此也一度十分矛盾,既同情刘某燕,又认为法律十分重要,但在思索后更多地是认为:与“道德论战”相比,如何避免出现下一个“刘某燕”,才是我们这个社会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
“因贫偷窃”事件,媒体曝光出来的不少,折射出的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存在的“因病致贫”的顽疾。刘某燕在此次获得网上捐款之前,也获得过很多救助。她所在村的村支书和乡镇干部不仅帮助她和两个女儿申请到了低保资格,还给孩子们申请到了困境儿童补助,加起来一家每月能获得900元补贴。同时,刘某燕给孩子看病也可以报销新农合,从2014年开始她一共报销了6次总共2.2万余元。但是这些补贴显然并不能完全解决这个贫困家庭的困难,据媒体报道,这两个孩子每月吃的进口药就要花三千元,而该进口药并不在国家医保报销之列。虽然很多地方已经有儿童大病救助体系,但是救助范围有限,刘某燕孩子目前患有的疾病还达不到大病的标准。
同情后的捐款救助模式并不能持久,过一段时间,这件事情媒体宣传的少了,关注刘某燕的网友自然也就少了,那个时候,又该由谁来帮助她们母女三人?而且,比刘某燕遭遇更悲惨的人肯定还有不少,发现一个救助一个并不是长久之计。如何完善我们的保障制度,从根本上杜绝“因病致贫”的顽疾,才是当前最应该做的。(中国台湾网网友:肖曼)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赵静]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