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闻联播》报道,近几日,北京的一条馒头生产线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生产活动,这条新启用的生产线所生产的馒头是以土豆全粉为原料的新型馒头,这种富含膳食纤维和矿物质的馒头将送往首都的各个超市,充实人们的餐桌。而这条生产线的土豆大部分来自内蒙古高原,正因为有了这条生产线的存在,使得远在内蒙古高原的农民即使在农闲十分也有了工作,有了收入。
虽然只是普通的一条馒头生产线,却折射出了今年的“一号文件”对于农民增收问题的新举措。将土豆变成土豆全粉再生产成土豆馒头,在这过程中,延伸的不仅仅是生产链,更重要的是价值链,在这个过程中,充实的不仅仅是当地居民的农闲时间,更重要的是,充实了人们的钱袋子。在由农产品原料变为成品的链条中,每增加一环,就意味着大量人力的投入,就为农民增收增加了可能性。过去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为增收和增加农产品价格,与传统的增收手段相比,延长农产品生产链,提升农业价值链能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加持久的力量。农民不再将所有增收的希望系于农产品的增产和价格的提高上,而是积极的投身于农产品加工中,无形中掌握住了增收的主动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如今,农民增收已成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在国难当头的抗战时期,农业成为支撑国家的重要产业,在建国初期,为迅速提高国家竞争力,农业让位于重工业,使得我国农业发展一直处于低速发展状态,如今,我国二三产业逐渐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当初农业聚全力助力二三产业发展,已到二三产业“反哺”农业的时候了,且我国进入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农业的发展也要搭上经济转型的快车。
搭上经济转型的快车,就要走出以往的农业生产怪圈,以往农业增产与农民增生通常不能共存,因为农民难以掌握顺畅的市场消息,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不能很好的满足市场需要,而大量的农产品的积压势必会影响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农副产品在城市里售价居高不下,而另一方面却是农民并没有赚到钱因此叫苦连天。这是因为我们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处于分割状态,冷链物流发展不足,优质生鲜农产品从农户到消费者转移的过程中成本还非常高,实体店和超市拿走了相当一部分利润。而如果从农产品成熟开始纳入生产链条,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就可以让更多的利润进入到农民的口袋中。一方面,减少新鲜农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的中间环节,另一方面,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并让农民参与到深加工的过程中,提高农产品的价值。不让农民承担农产品销售的风险,同时让农民享受到延长农产品价值链的红利,这这正是农民增收的新方向。
以往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举措为增产和增加农产品价格,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其助农增收的动力明显不足,而随着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农民增收又有了新的“主心骨”和“锦囊计”。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牵挂的大事,改变农业链条的长度,延长农业生产的价值链将成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新模式,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举措将成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好药方。”(中国台湾网网友:梁春雨)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李杰]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