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网友快言

扶贫攻坚要把文化当回事

2016年01月04日 16:12: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中宣部对耀州的扶贫从1995年开始,最初是给我们建希望小学,接着建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捐图书、赠设备……已经20年了,从未间断过。”在基层工作多年的耀州区委外宣办主任高开庆回忆道。(人民日报1月2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不可否认,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也有“死灰复燃”的迹象,扶不起的老人、电话诈骗等新闻报道的频频出现,不时引发人们热议。

  自1978年以来,我国累计减贫人口达到6.6亿,超过了美、俄、日、德的人口总和,取得了令人世界瞩目和称赞的成果。但当我们提及扶贫工作时,多谈及提升人均收入、贫困人口数量等指标,对贫困群众的文化、精神、道德层面的关注较少。中宣部对耀州的扶贫经验也提醒我们,人民群众的脱贫不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精神上的,二者缺一不可。

  扶贫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经济扶贫解决人民群众的吃穿住行,文化扶贫解决的是人民群众更好更优发展。前者是功在当代,而后者才是利在千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脱贫是基础,唯有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养,才能够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优化社会发展环境。

  中宣部对耀州的扶贫,正是抓住的文化这条主线。经过20多年的文化扶贫,耀州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配套设施逐一建成,甚至还成立了三家文化企业,将抽象的文化资源变成了经济发展的现实动力。

  经济是硬标准,文化是软实力。人民吃饱穿暖才有更好的条件去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发展教育,推进文化建设,同样促进经济发展,一个群众素养普遍较高,人与人之间诚信互助的地区,对客商的吸引力不言而喻。近年来,中国好人、地方好人、好人之城的报道也说明,社会对精神文化建设的需要,对道德扶贫的渴求。

  习近平指出“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扶贫任务固然艰巨,但如果将道德扶贫、文化扶贫、精神扶贫纳入整个扶贫工作中,为经济发展注入文化动力,树立道德导向,相信扶贫工作会走的更稳、更快,更好。(中国台湾网网友:李源)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李杰]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