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岸关系与未来

时间:2015-12-18 16: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2015年11月7日下午,海峡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的这一跨越66年的会面,必是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它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巩固深化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坚定了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的信心、推进了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的扩大和深化、凝聚了两岸携手实现民族复兴的热情和力量。

  在我看来,它还有一个真正的意义在于它彰显了两岸中国人有能力有智慧解决自己的问题。

  回顾66年的历史,从冲突到友好,经历了无数中国人自己的努力,大陆人民与台湾同胞永不可分离。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国民党退守台湾岛,两岸从此开始了敌对的态势;1958年8月23日,开始炮击金门岛,这一冲突持续了整整21年,更是成为了两岸彻底对立的开端;直至1979年元旦,由于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的巨大转变,时任中国国防部部长的徐向前终于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岛屿;同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布了《告台湾同胞书》,炮击金门行动遂告终止。21年的冲突,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内部存在着矛盾---大陆与台湾的矛盾,共产党与国民党的矛盾。至于国际形势等其他方面的影响,只是在将这对矛盾加深。总归,冲突由中国自己引起,必应由中国自己解决。

  《告台湾同胞书》中的几段话让我至今难以忘怀。“昔人有言:‘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欢度新年的时刻,我们更加想念自己的亲骨肉——台湾的父老兄弟姐妹。我们知道,你们也无限怀念祖国和大陆上的亲人。这种绵延了多少岁月的相互思念之情与日俱增。自从一九四九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亲人无从团聚,民族、国家和人民都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所有中国同胞以及全球华裔,无不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由于长期隔绝,大陆和台湾的同胞互不了解,对于双方造成各种不便。远居海外的许多侨胞都能回国观光,与家人团聚。为什么近在咫尺的大陆和台湾的同胞却不能自由来往呢?我们认为这种藩篱没有理由继续存在。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互通讯息,探亲访友,旅游参观,进行学术文化体育工艺观摩。”

  我想,这些渐渐地都已经做到了。28年来,1987年大陆人民与台湾同胞的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开启交往的新篇章;23年来,1992年,大陆的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的达成。22年来,1993年,“汪辜会谈”建立起在一个中国的原则基础上推进两岸制度化协商的机制;10年来,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举行时隔60年的首次会谈;7年来,2008年,两岸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取得丰硕成果。两岸的矛盾逐步缓和,从友好到亲密,中国人用自己的方式逐步解决着自己的问题。也正是这样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解决方式,真正缓和着矛盾,效果显著,两岸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

  中国人民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不仅使两岸的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大陆与台湾获得经济文化上的快速发展,还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具有重要影响。

  台湾问题本质上是中国内部事务,但由于一些国家的不遵守国际秩序,推行霸权主义的行为,同时又受到外部势力的介入。历史上,台湾地区一度成为冷战的前沿,亚太地区的热点,这不仅是大陆人民与台湾同胞不堪回首的一段伤痛历史,也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当前,世界仍不十分安宁,在局部地区的一些国家,内部对抗冲突时有发生,对本国人民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威胁。用什么方式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冲突纷争,是全世界人民都在关注的问题。两岸领导人的会面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在会面中,“习近平指出,我们应该以行动向世人表明:两岸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并共同为世界与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繁荣作出更大贡献。马英九也表示,应对外展现两岸关系可以由海峡两岸和平处理,同心协力,为两岸下一代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这表明,尽管两岸之间还有很多的难题没有解决,但只要双方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出发,采取对话沟通、平等协商的方式,两岸之间就没有解不开的结、过不去的坎,两岸关系只会越来越好。只要两岸双方继续自己解决问题,不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就一定可以创造以和平方式解决重大难题的最佳范例,为世界作出表率,也更加坚定我们中国的大国自信。

  “历史是一面鲜明的镜子。中国人民数年来捍卫台湾主权的斗争证明: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任何分割我国领土和主权的企图,不管来自外部侵略势力,还是内部分裂势力,都不可能得逞;任何分裂主义分子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只有中国人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未来才能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次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习马会谈便是最好的证明。(中国台湾网网友:刘鸿彬)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