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择校”的实现还需要更多努力

时间:2015-11-27 14:35   来源:中国台湾网

  “不开一个口子,不打一声招呼,不写一张条子,引导每个孩子按划定的片区就近入学”——这就是普通百姓期盼的“零择校”美好愿景。在这样的美景实现之前,家长们的痛苦与无奈,从前一阵热播的电视剧《虎妈猫爸》中就可得知。先不说为人父母者心理上的纠结与无力,单就说那夸张的10万一平米的学区房、为了孩子上所好小学也要咬牙吞下的剧情,都能让很家长感同身受了。

  在中国,择校的历史由来已久。目前我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5.4万所,在校生达1.38亿,在各级教育中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城市里,家长们为送孩子进名校请托送礼;农村中,很多家长到县城租房陪读。由于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的严重不均衡,“择校”成了家长们的心病、学生们的负担,也集中体现了教育不公的痼疾。

  “一纸行政命令堵不住择校现象,只有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才能让家长主动放弃择校、学生心甘情愿地就近入学。”这是安徽省铜陵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刚介绍当地经验时所说的话。铜陵市是全国率先实现“零择校”的城市之一,他们的作法是“均衡发展”,让就近入学成为家长和学生们心甘情愿的事情。

  “均衡发展”——这个桃花源似的词汇,经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期5年的贯彻实施,已经在某些先行先试的地区率先实现了!正如国家教育咨询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所说:“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校际差距和群体差距都在缩小,许多城市的择校热得到有效缓解。”

  只是,这种缓解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据教育部基础一司司长王定华透露,教育部正在考虑推行多校划片,也就是一个小区对应多个小学初中,让买了学区房的家庭也不确定到底能上哪个学校,“我们一方面通过这种方式为学区房降温,另一方面加大查处力度,及时曝光择校现象,务必把就近入学落到实处。”

  无论是“均衡发展”,还是“特色办学”、让薄弱校成为“热点校”,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给家长孩子减负增效,为了让每个孩子都做最好的自己。所以,除了政府制定好的政策、学校更好地管理,也需要家长们转换观念,形成正确的成人观、成才观。全社会共同努力,“零择校”的奇迹终将变为现实。(中国台湾网网友:肖曼)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