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 坎贝尔,日本学者大村智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奖项被分为两部分:一半授予爱尔兰和日本科学家,表彰其在治疗蛔虫引起的感染方面做出的贡献;另一半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对疟疾治疗所坐的贡献。(中新网10月5日电)。
当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一传回国内,再一经网络,广播,电视台等媒体的争相报道,让屠呦呦的名字瞬间传响于祖国的大江南北,中国人再一次站到了诺贝尔的“神坛”上,怎能不叫人兴奋,尤其是此次诺贝尔奖是出现在医学这个济世救人的领域,用网友们的话说,相比于其他门类的诺贝尔奖,医学领域的更具价值,更值得国人骄傲。
屠呦呦,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是当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果不其然,4年之后的今天,屠呦呦的发明获得了世人的认可,最终助其获得诺贝尔的荣光。
说到屠呦呦,必须要提她的青蒿素,屠呦呦作为抗疟新药青蒿素的“母亲”,今天虽然获得了举世荣光,但是,孕育这个“儿子”,屠呦呦以及她的团队可谓是呕心沥血,困难重重。据资料显示,青蒿素的研发是40多年前一个被命名为“523”的疟疾防治科研项目。那个科研团队,包括中国7个省市、60多家科研机构、超过500名科研人员。她领导科研组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收集二千多种方药,归纳编篡成《抗疟方药集》,又从中选出200多方药,以现代科学组织筛选,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发现对鼠疟、猴疟均具有100%的抗疟作用的青蒿素。经全国协作,验证病例达二千多,确证为“高效、速效、低毒”的抗疟新药,特别对抗氯喹恶性疟有特效。其后,她继续深入研究,又首先发现双氢青蒿素,研制青蒿素类和吖啶类抗疟药组成的“复方双氢青蒿素”,扩展药效至免疫领域。
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青蒿素的整个研发过程是多么的艰难与复杂,可是,再苦再累再难,屠呦呦与她的团队没有退缩,反而迎难而上,最终将结结实实的写下了一个1,不要小看这个1,它不仅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更为未来无限的加0增添了可能。
更加让我敬佩的是,领奖台上的屠呦呦说了这么一句话:“这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人后鞠躬亦尽瘁,人前居功不自傲,吃水不忘挖井人,获奖不忘扬国威,这就是我们国老一辈科学家们身上所共有的品质,也是后人们需要去继承发扬得优良品德,这样的人走上诺贝尔奖的“神坛”才是真正的实至名归。(中国台湾网网友:王鑫)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