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导报记者调查发现,8月份开始,滴滴快的推出了专车动态加价的新规定,根据不同路况、天气情况打车价格会比平常高,虽然滴滴称这是“经济学供需理论”,本以为打车软件便宜又快捷,没想到遭遇动态加价,车费8元,总费用居然要29元?但乘客却都不愿意买账。(8月31日《海峡导报》)
打车软件之所以盛行,因为大众逐渐厌恶了传统出租车行业所出现的“飞扬跋扈”、态度粗鲁、开车兜圈等恶劣现象,打车软件初现打的便是亲民牌,便捷、价格低廉、舒适等皆迎合当下民众的迫切需求。但是我们都需明白一点商家都是以牟利为主的,价格上涨是必须的,而价格低廉的亲情牌只不过是一场暂短的“首秀”。
笔者分析,打车软件之所以变脸这么快,是因为现在打车软件的生存状态收到了威胁。一方面源于挤压了出租行业的空间,受到传统出租行业的抵制。另一方面是面对各方面的质疑,毕竟这个新生事物各方面的制度和规范并不健全,而且各地的出租车改革也是进行的如火如荼,也在回归使命和责任。
然而不管怎么说,打车软件总是试图挑战者公众的底线,妄图以“温水煮青蛙式”的过程麻木民众,使其在不知不觉的涨价涨价中失去抵抗能力。《战国策》里有一句话叫“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这很好理解,就是想要得到什么就得先付出什么。打车软件初出江湖之所以打出价格低廉的牌子,就是先满足民众好便宜的心理,然后慢慢加价。毕竟商家是要牟利的,对他们来说赚钱才是王道,当然顺便服务一下民众也是必要的。
虽然之前各类打车软件被约谈,但是并没有打车软件形成行之有效的监管约束,如果放任下去,可能出现的情况比传统出租车的情况还要恶劣。
而滴滴称依据“经济学供需理论”显然有些强词夺理,多出原先3倍的突然加价显然不是合理的涨价。正如曹女士直言的:“台风天、暴雨天,大家需要车的时候就加钱,那还能算是解决老百姓出行问题吗?根本就是趁火打劫嘛。”
刚开始我们相信打车软件是因为他让我们尝到了甜头,现在民众所能尝到的甜头越来越少,甚至尝不到任何甜头还得“出血”,当然这是所不能忍的。当然商家的面貌从来都是伪装的,无商不奸这句话虽然有些绝对,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商家的另一面。
当然谴责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行之有效的监管方式和公平的竞争环境才能使得众多打车软件走上正常途径。(中国台湾网网友:陆玄同)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