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的中国需要“忍一忍”

时间:2015-08-19 15:24   来源:中国台湾网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李涛刊发在《中国青年报》的“乡间底层孩子的日常抗争”专题研究,通过云乡学校进行为期近三个月的驻村研究和后续跟踪,发现当前底层孩子对“知识权威”、“关系权威”、“时间权威”、“空间权威”抗争,引发讨论。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中国经济有了长足的长展,农村也发生不少变化,许多人富起来。然而,在偏远的乡村地带,乡村与城市差距依然很大,教育落后依然严重。而且随着城镇化的推动,先富的一批农村人走向城市,而中年人、青年人普遍长年在外打工,使得乡村人越来越少,留守的孩子缺乏监管像放羊一样成长。农村教育呈现衰退迹象,也闹出诸多矛盾。

  老师成了最瞧不起的人,课堂成了孩子们喝小酒儿、恶作剧的场地,早上学、晚放学的规律生活,成了“囚困”学生的校园宿舍,这些校园问题,虽然看似只是侧面,并不全面,有些地方也并非如报道的那样绝对,但这却是当下底层教育中孩子生活的缩影,十分现实。底层老师工资低,生活环境差,老师越来越少,越少越难招,而随着孩子知识的积累,世界观的逐步建立,他们的自由性越来越难管束。学生对老师无礼出言不训,老师抱怨学生难以管教,就成为必然现象。

  中国目前处于转型期。事实上,此种现象是转型期的中国问题,是文化的矛盾,是中国步入小康社会,实现城镇化必然面临的问题。转型期的中国面临有许多社会问题,如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生态问题,文化问题只是其中一项。这些问题交叉重合,相互受制,解决起来十分棘手。可以看到,近几年中国政府正在逐步加大教育投资,而教育问题依然存在,这也印证了矛盾的长期性、尖锐性。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做长久准备。

  鉴于转型期的矛盾长期存在,就需要我们站在助推国家顺利度过转型期的高度,不妨忍一忍。底层孩子的抗争,是青春期悸动,体内荷尔蒙涌动的结果,但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并非本性,往往与周围成长的环境息息相关。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有父与子的关系,师与友的关系,老师是长辈,应有包容精神,要做学生的朋友,不能在孩子面前端架子。若老师能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和平相处并不难,转型期可能很快就过去了。老师与学生矛盾的激化结果必是双输。

  转型期的中国需要“忍一忍”。孩子是未来,为他们创造了条件,也是为子孙后代造福。老师做为国家公共职员,选择了乡村,也应该坚守乡村,少一些抱怨。每一个时代都需要奉献精神,尤其在当下,就更需敢于奉献的老师,尽管当前一些学生不理解你,但所有的父母都会感激你,而且在若干年之后,这些孩子还会感激你。(中国台湾网网友:付贵)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