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中的确存在很多的弱者,有残疾人,有病人,当然还有失业的人等等,我们现在普遍的还是提及弱者更多的情感是同情,说到同情弱者,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然而过多的同情并不见得有更好的效果,也许还会让弱者养成“别人帮我是应该的”的心理习惯,今天看到标题为“老人将未让座女孩拽起怒骂当时车上有不少空位”的新闻更是有这种想法。
甚至在赤坎超市割喉案发生后有人发表言论说嫌犯都沦落到偷盒饭的地步何苦紧紧相逼,从某个方面来说他确实是弱者,但是弱者也应该自立自强而不是靠偷窃为生,而且如此狠心杀害别人的人不值得我们的同情。
况且只是同情是无济于事的,当发生灾难的时候,我们捐款捐物是处于什么心理?是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而不是处于同情。同情这个词由于在文学艺术领域里的滥用,让我们从众地把对别人提供帮助等情感都表示为同情了,遇到弱者仅仅怀有同情并没有用,我们应该给予的是实际的帮助和激励。政府也应该把相应的政策彻底落实,虽然实施起来确实会有不同的问题不断需要解决,但是为了让弱者自信地生活,让更多问题不再只有道德的苦苦支撑才能解决,我们愿意等待看到不管是强者还是弱者都能在这个社会找到满足得到自信地那一天。
泛滥的同情真的会“惯坏”某些人,不仅有自以为所有人都要给自己让座的老人,还有懒散靠低保生活,甚至不愿摘掉贫困县帽子的地区,我们能给予的毕竟有限,如果有一天变成弱者,我不愿意也做一个懦弱的弱者。
中华民族之复兴,需要的是一种强者的品质,需要的是一种强者的气概,需要的是一种凝聚智慧的团队的奋斗精神,在这样的一个时期,我想我们还是把关于“弱者”、“弱势”的认知从我们的字典里删除吧!少一点同情,多一些激励和警醒,毕竟中国再也经受不起鸦片战争、抗日战争那样的时代了!(中国台湾网网友:于倩倩)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