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引发的“惨案”

时间:2015-06-26 16:33   来源:中国台湾网

  今年的全国一卷作文题,出了很多人的意料之外。书信体的作文让很多学生手足无,措备受打击。而最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竟然出现在一个微博博主的身上。

  这道作文题目引用了一则新闻报道:一位父亲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打电话,旁边的孩子“小陈”一再提醒后仍不听劝,最后孩子向交警举报父亲,由警方对父亲进行了批评教育。要求考生以此材料,以“明华”的名义给父亲、女儿或警方写一封信。

  本来此事也仅仅是一道作文的题目而已,由于原报道中称举报父亲的网友名为“@爱心菇娘”。考试过后,网友们竟然人肉搜索到了“相关博主”并进行了大量评论。其中多数评论为对“举报行为”的不满,博主还招致了不少来自考生的谩骂。该博主曾两次申明自己并不是材料中的“小陈”,但依然无效,最后不得不被迫关闭了评论功能。

  一道高考作文题,一个被迫关闭微博评论的无奈博主。

  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者,竟然就这么诡异的连接在了一起。

  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逻辑呢?

  首先不得不说,今年的作文题目让很多的考生大跌眼镜,往年很少考察书信文体的写作。在长期的备考过程中,老师学校以及学生都依据长久以来的“经验”,继续押宝议论文。看一些考生愤怒的评论就可见一斑,“我三年的努力全都白费了”。诸如此类的话屡见不鲜。其实,考生的愤怒也是可以理解的,长期的准备,精心的训练,在这道题目面前却毫无用武之地。有网友就说道“仅仅是书信体的格式,就会扣掉一大部分学生的分数”。而作文题目中给出的信息,让很多憋了一肚子火的学生似乎是找到了情绪发泄的出口。

  事件就这样发生了。

  虽然事情仅仅是微博上的谩骂,以及不堪其扰的博主关闭了评论。但是这逻辑背后的逻辑才是更加让人担心的。

  网络语言的暴力愈演愈烈。动辄就是恶言相向的谩骂,此种风气充斥网络,触目惊心。有一些专家分析说,网络上的语言监管机制亟待完善,如果有人以频繁地进行不负责任的谩骂,要进行追责。网络上的语言暴力与现实中的肢体暴力一样,不应是不受限制的。任何人都要为自己的言行承担一定的责任。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社会的现实以及网络上的虚拟,都应该是人们注意的方向。

  低幼的思维方式。人们常说,愤怒的人幼稚的像个孩子。从此事来看,果不其然。很多愤怒的考生,将自己考不好的责任推到了博主的身上,似乎只要博主不举报,他就能考好。高考成绩不取决自己,而是取决于出题人以及与题目相关的人和事。此种思维方式实在是让人贻笑大方。这种不从自身反思,而责怪他人的思维方式,着实堪忧。

  无论是考生的愤怒,还是考生的归因,都反映出来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教育模式的僵化。长久以来押宝似的预测,成为了一种依靠的习惯。往年都是议论文,今年也还是,这种思维方式已经成为定式。这些本来应该是灵活多变的东西,因为多年来的定式,竟然被老师、考生当成了“亘古不易”的“金科玉律”。无怪老师大跌眼镜,学生十分愤怒。明明应该是议论文,怎么成了书信体?我相信这是很多考生在考场上第一眼看到作文题目时的第一反应。

  僵化成为了习惯,非常规成为了常规。

  而考试题目一加变化,竟然招致了考生的强烈反弹。让人啼笑皆非。

  教育模式的僵化,考试模式的僵化,才应该是这件事背后最深层的原因。因为僵化,所以经不起变化。因为经不起变化,才会有那么多愤怒的语言。

  此事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一个好事。原来僵化的考试模式,至少在这次显示出了变化。虽然有一批考生“中招”。但是,它还是提醒了广大的考生与老师,准备考试要全面,不能抱着以前所谓的“经验”来“投机取巧”。否则稍有变化,便令人措手不及。

  高考改革的大幕已经酝酿了很久。无论是改变考试时间,还是淡化英语考察。变化的味道越来越浓烈了。这次作文事件,或许就是掀开改革春天的第一声春雷吧!(中国台湾网网友:李铮)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