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地震后的他们

时间:2015-05-18 17:58   来源:中国台湾网

  2015年5月12日,据汶川大地震事发已有7年之久,但7年前的那场举世震惊的天灾已在无数人心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随时想起都仿佛如昨日。那么,地震后的他们现在又怎么样了呢?一位报社记者前往七年前汶川地区的一个重灾区——都江堰映秀镇对十户人家的成员进行了采访,并记录了他们的现状。

  贾益勤、李学夫妇的女儿李培在7年的地震中不幸遇难,父亲李学承受不了女儿去世带来的巨大伤痛,遂背井离乡前往贵州打工,常年不回家中也很少和妻子贾益勤联系。两人之间的往来越来越少,在加上夫妇二人年岁已大而无法继续生育孩子的缘故,他们二人产生了离婚想法。贾益勤精神压力日益增加,先后2次意欲自杀,但最后被人救了回来。为了让妻子不再走向极端,李学决定留下来照顾贾益勤,他认为这也算是给女儿的一份承诺与交代。直到现在,夫妇二人仍会在吃饭时多留出一份空碗筷,当然,这是给女儿李培留的。

  李富友的儿子李志在7年前的大地震事发时只有15岁,当李富友将他从坍塌的向峨中学废墟中扒出来时,他的样子几乎都让他父亲李富友辨认不出了。后来,李富友前往外地的建筑工地上干活,他们的包工头告诉他们,凡是建学校的房子,用料要讲究,做工要精细,要把学生用的教学楼、实验楼建牢建结实。而当李富友听到这些时,他总会不住地想:如果当时向峨中学也是以这样的高标准高要求建立的就好了,那样儿子李志也许就不会死了。前几年,李志的姐姐出嫁了,她选择了嫁到邻村,这样她就离父母不算太远,她说她要替弟弟照顾好父母。

  此外,另外几户被采访的人家也是在7年前的那场大地震中失去了他们的孩子,现在的他们有的生了孩子,有的离了婚,有的去了外地打工常年不在家,也有的以自杀的方式选择结束因地震带给他们的巨大悲痛。

  7年前的人间浩劫给了四川灾区人民深重的苦难,许多人在一瞬之间就失去对他们来说最为弥足珍贵的东西,当时社会各界的群众纷纷伸以援手,对灾区的人民予以大力资助,但是,让很多帮助灾区人民的民众没有想到的是,灾区民众在精神上的需求可能比他们在物质上的需求要大的多。房屋倒了可以重新再建,家财尽了可以努力再赚,可人走了要该怎么继续微笑面对生活?这道心理关,很多灾区人民都没越过,也没有得到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在全国多地区的对川内受灾地区一对一的大力援助下和中央拨付巨额财政资金以加速受灾地区再建设的背景下,灾后的房屋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住房水平较灾前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受灾民众的心理状态却并没有外界想的那么好,他们中的不少人依然沉浸在失去家人的巨大悲痛中。此外,地震带给众多灾区人民生活上的陡然变迁,他们在原居住地的生活已难以为继,从而不得不选择离开自己的家园,更多的家庭开始支离破碎、妻离子散。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喜几家愁。5.12汶川地震后的第七年,震区的受灾群众却依然有着自家的愁,而他们这些家庭的愁情却又是惊人的相似。他们的愁情主要来自于亲人辞世带来的家庭破碎。对于他们,难道我们除了予以经济资助就不能再做出什么其他的扶住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逝者已逝,生者如斯。若我们什么都不做,那些承载了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的人们又该怎么生如斯?我们完全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工作。第一,他们心理关难过,我们就该加强对灾区民众的心理辅导,组织心理医生和志愿者们成立专门的灾后心理障碍疏通小组,以巡回访问灾区民众的方式同灾区民众多加沟通,减少、消解他们心中困惑与痛楚,为他们排忧解难,重建灾区民众的心理防线,还他们以健康、愉快的心理状态。第二,我们可以丰富灾后民众的生活、娱乐方式,让他们的日常生活充满更多的乐趣,降低他们的孤独感与失落感。第三,针对一些年龄较大且无继续生育可能的灾后群众,我们可以积极联系各地孤儿院,了解孤儿院儿童的情况并在灾后无儿无女的群众和孤儿院之间建立联系、牵线搭桥,在为痛失儿女的灾区群众带来新活力的同时也为孤儿院减少压力。第四,大力振兴灾区本地公司企业,努力恢复并扩大当地产业园区的运营作业,充分吸收当地的灾区群众,实现他们的再就业,以便于灾区群众继续在自己的家门口工作、生活,而不是千里迢迢的赶赴他乡,避免了受灾家庭隔阂的进一步加大和孤独感的进一步加深。

  关爱也许会迟到,但它从来不会缺位。如果有谁未被给予这样的关爱,那我们就应当对其进行爱的补位。5.12汶川大地震后,众多灾区群众在生活上仍存在着很大的困扰与困难,他们的心理状态亟需护卫,他们的人生道路需要我们用爱来鼓励从而使他们继续砥砺前行。我们能做的还可以更多,关爱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一蹴而就之事。(中国台湾网网友:陈小鱼)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