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人们在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参观。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七周年前夕,很多人来到四川省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参观,悼念遇难同胞。(5月11日)
七年前,那个惨不忍睹的场面,那场举国,乃至举世出动的救援,深深地铭刻在国人的心中。地震后体现出的那种空前的“中国精神”意义之深远,作用之长久是不言而喻的。今天,人们参观地震遗址,悼念同胞,无不体现着那份“大爱”“博爱”。我们在悼念同胞的同时,更多的恐怕该从汶川地震后那场伟大的救援活动中提取出精神的元素,将那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奋斗,互帮互助”的高尚情怀运用到“为人民服务”之中,让伟大的“汶川精神”延续为武装干部队伍的精神动力,延续为执政部门廉政建设的坚强基石。
汶川精神是崇高的爱国情怀。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沙建孙在《难忘的启蒙》中回忆自己的启蒙老师时,说老师们“在我童稚的心灵里播下美好的种子,教导我:要爱祖国,要勤勉,要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这里,他把“爱祖国”放在了第一位。在汶川地震救援活动中,那一批批志愿者们,一个个领导们,正是具有了浓浓的爱国之情,才会那样千里迢迢、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到四川,并且全身心投入“战斗”,使受灾的同胞们深切感受到全国人民与他们携手并肩站在一起,“同呼吸,共患难”,身上就会有使不完的劲。
汶川精神是博大的爱心传递。俗话说,“大灾有大爱”,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传统也是最值得推崇的美德。一个人如果没有爱心,别说是领导干部,就做个普通人恐怕都难。正是一颗颗滚烫的“爱心”,温暖了汶川同胞饱受创伤的身体和心灵,构建起一条条“抗震救灾”的钢铁长城,再大的困难在“爱”的面前都是那样的不堪一击。
汶川精神是无私的奉献品质。古人就曾倡导“心底无私”,但只有在最危险、最困难的时候,这种“无私”才会得以凸显。君不见,在救援中,无论官兵还是农民、学生,无论百姓还是领导干部,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无私奉献”的深刻内涵,凝聚起无坚不摧的精神武器,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战斗得酣畅淋漓。
汶川精神是高昂的人生激情。在大灾面前,几多的同胞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甚至绝望。的确,只在那眨眼之间,就发生了如此地覆天翻的变故,真能坦然面对的,十中又有几何?此时此刻,最需要的就是一种激情,一种高昂的人生激情。夏衍在《种子的力》中说“.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量就要显现”,“因为这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这就好比地震后活着的同胞们,十分需要鼓起生活的勇气,坚强地面对重重困难,饱蘸人生激情去书写大灾后的新篇章。
今天,我们的党和国家正以迅猛的态势反腐倡廉,在官场中掀起一场另类的“抗震救灾”战斗。今天,我们悼念同胞,缅怀英雄,正需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和发扬“汶川精神”,热爱祖国、传递爱心、无私奉献,并以高昂的、乐观的的精神面貌,武装出一支“完全”为着人民,“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优良的干部队伍,撑起泱泱华夏的铮铮脊梁。(中国台湾网网友:何竹梅)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