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套安置房,子女们争吵不休。于是,93岁的老母亲坐着轮椅上法院告七子女一起告上法庭,要求除了支付赡养费,还要每月探望不少于3次,每次时间不少于3小时。(《今日早报》4月22日报道)
像孩子依赖肩膀,像鱼儿离不开水,曾经是孩子的我们,在母亲的襁褓里长大。长大后的我们,能报答父母什么?父母不要求子女金钱的给予,却希望子女有时间“常回家看看”。年事已高的老母亲与子女“对簿公堂”,为的是平息子女之间的争吵,争取与子女相处多一点的时间。单方面的给予,而另一方没有知觉,甚至麻木,这种给予只会带来悲伤的结果。
老母亲让我想起《东京物语》里的老夫妇,因按捺不住想见子女,千里迢迢去东京。不料,老夫妇的兴致勃勃却遭受冷淡的回应,就只好返乡。当时看老夫妇离去的背景,我是潸然泪下的。返乡途中,老夫人生病逝世,老夫妇的子女终尝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滋味。
法院上,子女的辩解与争论有意思。在遭到问责时,政府部门会相互推脱,各执己见。同样,子女在面对道德拷问时,用理由来搪塞。面对《东京物语》里小女儿的“他们都太自私了”的激愤,换来是普遍、残酷,却现实的回答: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这样,往往伤害的是最爱惜自己的人。“生不能相养以共守,死不能扶汝以尽哀”,是多么悲哀的事情。
母亲与子女在法院上相见,两者都会尴尬。更会尴尬的是,道德和法律。赡养父母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靠自觉履行。如今要依靠法律,强制执行。而法律本该用来约束行为规范,现又要收拾道德的烂摊子。之前,就有同样的案例,有一名年过八旬的老母亲状告3名子女“求探望”,最终法院判令,其子女每个月至少要探望老人一次。老人“求探望”都要用法律保障,道德又有多少底线可以守住?
《奇怪的她》当中有一个片段:一位研究老年人的教授,问为什么如今的老年人都不受待见,每位学生都各抒己见。有的说气味,有的说吃东西的样子。这看起来好笑,难免也可笑。最后教授说了一句,你们终有一天也会老的。对,变老是生理过程,躲不了的。而且,行为会被模仿,“你要人如何待你,你如何待人”,亲情亦是如此。此刻,不对父母尽孝,只怕会恶性循环。
社会需要有小女儿“他们太自私”的愤怒精神,等哪一天没有人愤怒,道德可能会遭遇“滑铁卢”。就如“女孩让老人下跪,扇老人两耳光”,不看是不是老人,都是对人的侮辱。基本的道德伦理都缺失,指望有孝心是妄想。母亲状告子女,不希望由个人尴尬变成社会的尴尬,个人悲哀变成社会的悲哀。(中国台湾网网友:杨天娇)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