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0月22日新华网记者报道,安徽萧县一占地面积5.77万平方米,总投资2290万元的县政府新建办公楼工程项目,因原县委书记贪腐落马,导致工程受影响停工,此后又遇上“中央禁令”,“进退不得”搁浅至今。如今工地上杂草丛生、建材散落、脚手架锈蚀,楼间猫狗出没,甚至被当地农民当做“放羊场”。
千万投资打了“水漂”,本应是人声鼎沸的全县政务中心却变成了小猫小狗的栖身的乐园,此“政务新区”最终落得如此下场让人不胜唏嘘。当年的县委书记是因何做出此等大手笔之举,又是如何通过层层审批找到大宗土地得以破土动工乃至封顶的,自有相关部门去刨根问底。但笔者认为,烂尾楼的事实既已摆在眼前,除了严肃追责摸清“来路”之外,还应理性思考为其找到“出路”。
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将错就错”。既然楼已封顶,整体工程已基本完工,那何不干脆继续投入适当资金,完成它应尽的使命?当然前提是此楼在建造和使用上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上级审批部门在此类事件的处理上也不必过于“一刀切”,在节约资源、降低处理成本的基础上适当的开绿灯未尝不可。
还有办法就是引入“第三方”,也是一举两得。即对内根据文体部门需求,可根据当地民俗文化和周边环境将其改造成民俗文化中心;也可加入运动设施,做成艺体文化宫等,想方设法把烂尾工程变成“民心工程”。对外引进有实力、有经验的开发商,改造成酒店或者休闲度假村,对盘活周边经济也有益处。至于在处理相关遗留问题上,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该减免的减免,该特办的特办,打消投资者顾虑。
不管怎样,诚如报道中讲的“烂尾楼”一方面造成国有资产闲置浪费;另一方面,在建工程停工缺乏维护易损坏,会给后期处理造成困难。故烂尾工程处置急需当地政府引起高度重视,如何理清烂尾之症结,制定科学可行的盘活路径,切实做到变废为宝才是考验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课题。(中国台湾网网友:昊极)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