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养老金“赤字”还得靠改革

时间:2014-06-24 16:33   来源:中国台湾网

  目前,我国养老金体系仍处于“基本养老独大、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弱小、个人养老金计划几乎空白”的畸形发展格局中。分析显示,20年后,退休金水平仅能维持温饱,对大多数人来说不足以颐养天年。(6月18日中国证券报)

  “人还在,钱没了。”这不再是电视小品里的一句笑话,而是若干年后很多人可能面对的现实挑战。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预计到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占总人口的16.7%,年均净增800多万人,超过新增人口数量。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以及少子化、空巢化的加剧,相当数量老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明天,谁来为我们养老是是中国人面临的挑战,也总能触动公众的神经。一边是支出的巨大责任不可推卸,一边是收益的渠道来源难以拓展,结构亟需优化,养老改革应如何推进,才能实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目前,养老金最大的问题是结构性问题。因此,必须拿出改革的勇气与锐气,探索建立覆盖所有人、打破身份区别的国民基础养老金,实施"国民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储蓄养老金"的双层结构。而发展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要明确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责任的合理分担。笔者认为,要勇于打破"但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旧局,拿出实实在在的措施,通过加大企业年金税收优惠力度,特别是明确其中个人缴费部分的税收优惠政策,扩大企业年金市场规模,形成"中间大两头小"(基本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比例小,企业年金占比大)的养老金保障稳定结构,为养老金提供充足的源头保障。

  同时,养老保险金的保值增值也是绕不开的话题。无论如何,养老金拓宽融资渠道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在防范风险为第一要务的前提下,积极拓展股票投资、债券投资、私募基金以及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把养老基金做强做大,并使之成为中国人养老的"资金池"。养老赤字正在逼近,中国必须做好全方位应对的准备。(中国台湾网网友:何旭)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