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焚烧秸秆要重“疏”轻“堵”

时间:2014-05-13 16:38   来源:中国台湾网

  据5月8日《德阳日报》、5月9日《华西都市报》报道,四川省什邡、广汉两市,通过秸秆还田以及生物肥原料、碳化材料、食用菌基料、养殖饲料等工业化利用等方式,使农作物秸秆全部得到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化垃圾为财富,增强了农民自觉禁烧的动力,从源头上杜绝秸秆焚烧现象夯实了基础。

  秸秆是农村面源污染的新源头,每年夏收和秋冬之际,总有大量的小麦、玉米等秸秆在田间焚烧,其产生的浓重的烟雾成为了殃及城乡环境的“罪魁祸首”。作为焚烧秸秆的始作蛹者,农民群众并非不知晓此举的给他人和自己带来的危害,但是,假如不就地焚烧,他们确实又无其它办法处置。

  据笔者调查了解,过去,大量的秸秆被用作造纸原料、燃料和牲畜饲料,而目前造纸行业的原料主要是木材和竹料;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养殖业的发展,曾经作为生活重要燃料的秸秆也被清洁能源取而代之,作为饲料主要来源的秸秆也被营养丰富的精饲料淘汰出局。尽管还可以作为农家肥,但是由于操作麻烦、堆沤处理时间较长,而且秸秆处置正值农忙时节,在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的现实下,为了抢季节不耽误农时,在不少农民看来,“付之一炬”就是最佳选择。

  作为政府,是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秸秆禁烧工作的责任主体,对焚烧秸秆行为,不仅要管,而且要管好。但要杜绝焚烧秸秆,谈何容易。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每到农村夏收、秋收时节,都要发布“禁烧令”,采取领导挂点、部门包村、镇村组户签订责任书和承诺书等方法,将秸秆禁烧暨综合利用工作纳入对镇、市级有关部门的工作考核,将工作成效与目标绩效考核挂钩,环保部门和很多基层干部还坚持24小时巡查,深入田间地头宣传解释、劝阻制止、批评教育,对违法焚烧行为进行处罚。应该说,这些举措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治标容易、治本难,监管力度稍微偏弱就反弹,部分田间地头就又会“狼烟”四起。

  其实,造成“狼烟”年复一年的深层次原因较多。笔者以为主要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农民群众尚未真正形成环保意识,没有与政府形成同频共振;其二是政府在秸秆焚烧问题上重“堵”轻“疏”,没有寻找到更多秸秆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化垃圾为财富的出路。

  归根到底,秸秆焚烧背后的真问题还是综合治理方式问题,解决秸秆禁烧难题还要政府在治理方式上下功夫,要重“疏”轻“堵”,切忌简单粗暴“一罚了事”。主动履职、创新综合管理模式,坚持立足长远,加强秸秆综合利用,从源头上治理焚烧秸秆乱象,什邡、广汉的做法值得各地政府学习借鉴。(中国台湾网网友:易延端)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