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改革须“授之以渔”

时间:2014-03-07 17:02   来源:中国台湾网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改革”一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77次。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司长向东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评价,改革成为报告通篇贯穿的红线,从宏观调控到民生举措,“改革的旗帜被高高举起”。向东说,如果说在纠正政府有形之手错位的问题上,李克强更多做的是“减法”,那么在民生领域做的则是“加法”,除了继续加大政府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外,更重要的是推进了一批兜住民生底线的制度建设。(3月6日,网易新闻)

  “简政放权做减法,改善民生做加法”,“百姓办事更容易了,各项民生资源更丰富了”,政府工作报告给大众传达着这样的信息。

  伴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开展,改革之年带来的效果越来越明显了:跑退办证次数少了、干部下基层走动勤了、群众诉求回应多了。政府职能从最初发展中的掌权者、管理者逐渐演变为改革中的引导者、服务者。

  政府在民生改革中倾注了很大的心血,调研形成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也首次将事关群众基本生活的各项托底制度,统一到一部行政法规之中,使各项救助制度之间相互衔接,既构建了完整严密的安全网,也杜绝了“救助出懒汉”的情况。

  中国地广人多,人口分布不均等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值了国家民生的发展,让其成为社会“短板”,本次民生改革中的“加法”,可以说为众多生活在贫困线的困难群众点燃希望。

  但是“授之以鱼”并非长久之际,结了燃眉之急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才能可持续发展。民生改革发展不妨在“授之以渔”上多下功夫。

  完善创业制度改革,变“救助”为“协助”,更多的调动群众发挥自我能动性;提供更多技术培训机会,变“无计可施”为“一技之长”,让更多有劳动力的百姓能够自食其力;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变“无能为力”为“主动出击”,伴随着经济制度的改革和政府的简政放权,社会市场将更加的多元化,同时也能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构建更好的就业环境。(中国台湾网网友:陈天真)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