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折射出当下中国乡村常见的图景:田野里劳作的多是老人和妇女,孩子们大多被父母留在农村。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他们普遍面临着“爸爸妈妈在哪儿”的问题。据统计,我国留守儿童数量在5800万以上,由于和父母聚少离多,缺乏监护和关爱,很多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1月16日人民网)
当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如何妥善解决义务教育阶段辍学问题更是重中之中。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堪称为民、利民、惠民的典范,这项暖心工程呵护了千千万万“祖国花朵”健康成长。近年来,随着政府投入的加大和一系列政策的倾斜,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现象几乎销声匿迹。可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发生于学校之内的“隐形辍学”却正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渐渐浮于“水面”。这其中的“隐情”,还需我们深入解析。
“隐形辍学”现象的存在诱因诸多,从贫困、留守流动少年这些“隐性辍学”的多发群体就不难看出。可以想见,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往往是由老年人照顾,而老年人往往是能“带”但不会“教”。孩子对学习没有一个理性的认知,甚至脑子里是一团浆糊,不去上学也就不难理解了。同时,高额的费用也是贫困孩子上学的“拦路虎”,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些孩子普遍心理早熟,情愿去打工挣钱补贴家用,也不愿意将钱“浪费”在读书上。除此之外,大千世界的“美丽童话”孩子们更难以抵挡,受到现实主义的影响,“读书不如赚钱”、“捡垃圾都比读书强”的观念在他们心中已根深蒂固。
诚然,盘根错节的诱因造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隐形辍学”,但光看到诱因还远远不够,这些问题背后的巨大危害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隐形辍学”很可能导致孩子们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候发生“跑偏”,以至于孩子道德素质低下,社会责任感差,工作能力缺乏,甚至可能误入歧途,走入违法犯罪的深渊。与此同时,当这样的孩子进入社会,由于文化水平低、缺乏与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很难为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更有甚者,还可能成为危害社会和谐稳定的“定时炸弹”。因此,拆除“炸弹”,于“隐形辍学”的水生火热中解救孩子已成当务之急。
“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政府作为辍学孩子的“衣食父母”,更应与社会、学校、家长多方形成联动,及时出台具体措施,形成长效机制,做到多措并举,齐抓共管。为孩子们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确保义务教育落到实处,杜绝“隐形辍学”这样的悲剧再次上演,还孩子们一个绚烂多彩的明天。(中国台湾网网友:艾子林)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