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的汶川,到2010年的玉树,再到现在的芦山,公民社会在抗震救灾中不能成长、成熟,在每一次抗震救灾的战斗中,都展现了公民社会强大的生命力和救助力。正是在公民社会快速成长的大背景下,当芦山地震的信息传开之后,立即揪起了全国人民的心,社会各界纷纷动员,广大企业立即组织捐资捐物,以陈光标为代表的志愿者组织和个人立即携带物资赶赴灾区,与时间赛跑,争取黄金72小时,以极大的激情和热情参加抗震救灾战斗。
毋庸置疑,社会各界组织人力、物力快速支援芦山地震灾区,主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参与抗震救灾战斗,要将灾区的损失减少到最小,为灾民送去他们急需的饮用水、帐篷等生活物资,帮助他们渡过暂时的难关。出发点无疑是好的,而且彰显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力量和美德,体现了同胞之间友爱的拳拳之心,得到了政府和全国人民的肯定。但是,抗震救灾终究不同于一般的志愿服务工作,抗震救灾工作要激情更需要理性和专业技术,不只是简单的激情和热情就能完成。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抗震救灾是一项技术活、科学活、专业活,特别是存在发生次生灾害的风险之下,外地人员支援灾区的抗震救灾工作更是一项要求特别高的技术性工作和统筹性工作,并不是每一位志愿者有爱心有激情就能胜任这项工作,不能完全按照志愿者自己的志愿和救人意愿开展工作,人员、物资都必须由救灾部门根据灾区的具体实际情况通盘统筹调配。
然而,从目前公民参与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工作来看,我们必须承认,激情有点过剩,理性有所不足。很多非专业救援队伍的爱心人士没有考虑到雅安的实际情况,没有考虑到山区对道路的宝贵性,在单纯的爱心激发下,大量携带物资的社会车辆涌向通往灾区的道路上,结果导致交通严重拥堵,危害了灾区的生命通道,使得很多专业队伍的救援车辆和队伍很难进去,而携带伤员的救护车辆又出不来,严重影响了救援工作,加重了伤员的生命危险,比如约500救援人员被阻塞在距宝兴县城1公里处,甚至个别参与救灾的军队车辆因为避让社会车辆而发生掉落悬崖的悲剧事件,最终迫使四川省有关部门出台禁令,禁止社会车辆进入灾区。
所以,在当前要全面打通通向灾区的生命通道,我们每一个关心灾区通报的普通公民内心的激情必须有所隐退,要更多的站在理性的视角支持和援助抗震救灾工作。当我们既不懂专业救助技术,又对灾区情况不了解,我们尽量不要私自参与抗震救灾工作,与其开着带不了多少物资的小汽车前赴灾区造成交通拥堵,倒不如将我们少量的物资交由政府部门统一运往灾区,让这些费用转化为捐款,支持灾区的灾后重建,比直接去灾区更实在。
总而言之,我们没有亲自到灾区,不代表我们不关心灾区的同胞。有时我们不去灾区,恰恰是一种理性的抗震救灾,是对抗震救灾工作的支持和帮助。相反,开着小车奔赴灾区,可能是在添乱、是在帮倒忙,得不偿失!抗震救灾需要激情,更要靠理性,只有理性才能真正的成功应对灾难,我们的公民应对在抗震救灾中进一步学习和成长!(中国台湾网网友 张立美)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