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投资、出口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当下,扩大内需既是中央的战略部署,又是中国经济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亿万老百姓的心声。而扩大内需主要是通过扩大国内投资和国内消费来带动国民经济增长。那么,中国该如何扩大内需,进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呢?
据2012年4月9日《新快报》报道,日前,知名财经评论员叶檀在其题为“接近崩溃的实体经济”的报告中称,当前几大传统行业如钢铁、机械重工、煤炭、制造业等皆处于困境,银行业也将因制造业的“奄奄一息”而作别高利润时代,中国拉动内需则必须重启房地产和汽车消费,否则经济转型之路将布满荆棘。
客观而论,叶檀女士所言实体经济的困境等情况基本属实,而对银行业作别高利润时代的担忧不无道理。但是,笔者对其所持的“中国拉动内需则必须重启房地产和汽车消费,否则经济转型之路将布满荆棘”之见,却不敢完全苟同。
就一般理论而言,通常情况下,房地产消费确实可以拉动、扩大内需。但就中国现实而言,民间消费上不去的最根本原因是普通老百姓的消费能力不足,即普通老百姓手中的钞票太少,而房价等又太高。换言之,正是畸形发展的房地产业等行业“吸食”了,或者正在张开血盆大口试图“吸走”普通老百姓太多的血汗钱,从而使得普通老百姓难以提升其日常的消费能力,且影响了普通老百姓未来的消费水平。
国家大力推动的此番房地产调控,即“促进房价合理回归”,究其本质,其实也是为了提升民间消费水平,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也就是说,如果真像叶檀女士所讲,那么,国家旨在“促进房价合理回归”的宏观调控,以及提升民间消费水平等夙愿,十有八九会成为泡影。同时,中国经济之良性发展的希望,基本会成为美梦。另外,由于畸形发展的房地产业所造就的畸形之中国社会心态,以及因此而存在了多年的社会伦理道德之异常,也会继续延伸。
是的,当下中国房地产业的不景气,会影响钢铁等行业的发展,但这是中国经济走向良性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中国社会心态和伦理道德趋于正常化的客观需要。而且,这些年中国钢铁等行业的“异常”发展,跟房地产业等行业的畸形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如今,让其回归“正常”,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何况,正像李长安先生所讲,国家统计局的一项研究已经证明,虽然房地产业增加值占比较高,但作为第三产业的房地产业对其他产业的综合带动效应非常小。根据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分析,中国房地产业的总体带动效应为1.17,在42个产业部门中排倒数第一。已有文献研究也表明,在发达国家,作为第三产业的房地产业,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此外,房地产业的产业关联面也没有明显高于其他产业。测算结果表明,房地产业的发展对38个部门具有直接后向拉动作用,其产业波及面也并不是各产业部门中最广的。
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发展确实会因为此番房地产调控而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我们不可夸大房地产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否则,会给中国经济和社会,乃至政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至于汽车的问题,笔者认为也是一个不必倚重的问题。因为汽车的大量生产或运行,不仅是对石油、天然气、煤等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利用,而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且使得很多城市的交通压力问题日益严重,进而影响到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和民众的身心健康。同时,汽车业的过度发展,也影响了大家日常消费水平的提升。再者,汽车业的过度发展,跟房地产业之畸形发展一样,也会在客观上助长骄奢淫逸、贪污腐败等不良的社会风气。
人所共知,“十一五”期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速为11.2%。但是,中央已经充分地意识到一味追求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增长之巨大危害性了,所以,尽管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相当复杂,且面临经济下行的较大压力,但中央依然将201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之预增目标定为7.5%。这是中国8年来首次将国内生产总值之预增目标定到8%以下。也就是说,中央对于“经济转型之路将布满荆棘”是有预见的。
何况,严格地来说,有关新闻报道中所提及的“重启”之说,事实上也不准确,因为无论是汽车,还是商品住宅,从来就没有停止销售。即使严控下的商品住宅,其目前的销售量还是比较大的。至于汽车增量,也是有目共睹的。
其实,中国需要加大消费和投资的地方很大,譬如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等。而这些,恰恰是扩大内需的重中之重,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和内容。
当然,一般而言,叶檀女士所提出的“中国拉动内需则必须重启房地产和汽车消费,否则经济转型之路将布满荆棘”之建议,是出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担忧。
但是,正因如上述所言,故而,笔者认为,中国扩大内需不必倚重房地产和汽车消费。否则,中国经济将会重走不太正常的老路,而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以及催使中国社会心态和伦理道德趋于正常化等,将会严重地受挫。(中国台湾网网友:罗竖一)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