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北京,葬在河北”成为近日谈论热点。北京市殡葬协会副会长姜晓刚昨天回应,北京有便宜的墓地,但市民“不领情”,挑大小、挑风水。他认为,我国应当出台《殡葬法》规范殡葬行为,同时破除殡葬旧习。(《京华时报》)
对于此间人们热议的“死不起”,北京殡葬协会副会长姜晓刚给予了回应,这是一种对市民负责的态度,也是从世俗、政策、观念,及其从其的工作各方面进行了回应,应该是一个满意的回应,其既指出了市民在世俗和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指出了政策方面还存在的缺陷,因而他称市民“太挑剔”。
笔者觉得,不是市民“太挑剔”,而是真的“伤不起”,也真是“死不起”。
首先,是观念上的伤不起和死不起。在如今人们的观念之中,厚葬是对逝者的一种敬重,因而人死去之后,对于子女及其社会各方都是一种牵动,更是一种人情的体现,于是家人可以说是拿出了积蓄,亲朋送去慰问更是送去的一份礼单,而非是一种关怀,这样,在人们的观念中,总是“伤不起”和“死不起”。
其次,虽然北京在一些地方开展了“零百千万”工程,就是“豪华的死不起,经济的没问题”。但是总有不公平在其中,为何总是穷人就不能豪华,富人总是豪华,如果“零百千万”工程是统一的,一视同仁的,无论你富与穷,都必须享受一样的待遇,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让骨灰上墙,免费撒海,不能给其一寸埋葬的土地,其不让大家都平等一样。
再之,政策的不到位,观念就难统一,就会“死不起”。如今在殡葬行业,由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同时政策难以统一,有人火葬,有人土葬,这怎么能统一观念?就墓地来说,既有“小产权”墓地,也有私人买卖的墓地,如此乱象,肯定不能让人的观念统计表,只能是屡禁不止,也让人“死不起”。
正如姜晓刚说 “墓地存在只是权宜之计,殡葬一定要改革,但观念的转变,可能要好几代人”。的确,改革殡葬是当前解决“死不起”的最好办法,但是不改革,就会“死不起”,更有市民的“太挑剔。
其实,改革殡葬不是很难,而观念的转变也并不是很难,只要政策到到位,人人如此,观念转变甚至比政策的改革更会提前。那么要不让市民“太挑剔”,更不能让人“死不起”,进行殡葬改革才是正道,墓地之风才会禁止。 (中国台湾网网友:白东河)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