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2年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议在京召开。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副部长鲁昕发表讲话,会议确定的全国职教战线创新发展工作的八项重点为,大力提高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实体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保障民生、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与构建合理教育结构等八方面的能力。(3月26日 《中国青年报》)
中国的职业教育可以说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从机遇上看,据预计,2015年,全国技能型劳动者总量将达到1.25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400万人;到2020年,国内新增劳动力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要从2009年的67%提高到90%。要完成这些任务,职业教育责任重大。从挑战上看,目前的职业教育划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无论是哪一种职业教育往往被认为是教育的一种层次而远非是教育的一种类型。即将职业教育视作是普通教育的替代品,而不是普通教育的互补品,这一点从每年高职的报考足以窥见一斑。
而在机遇和挑战之间徘徊的职业教育最为缺乏的不是别的而是“顶层设计”。包括政策支撑、制度依赖和环境优化等多个方面。可以说,如果不从“顶层设计”的层面上进行支撑和改革的话,任何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只能是渐进的和微乎其微的,对于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没有任何意义,而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可能仅仅是眼前利益的补充,不能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
上海市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树超曾经指出,假如中国国家职教研究所所长由国家主席直接任命的话,职教的春天就真的来临啦。这表明,顶层设计关于职教创新发展的根基和生命线。同时,他指出在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联邦职教所所长是由总统直接任命。这就从话语权的层面上保证了职业教育的地位,是不仅有着法律地位的而且是崇高地位的,它不是一个层次而是一种类型。
尽管,中国的法律在1996年就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但对于职业教育的定位仍缺乏相应“顶层设计”的支撑。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中考和高考后,报考的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会填报中职和高职院校。这说明,职业教育的地位远远没有确定下来,尤其在公众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地被认为职业教育往往是素质差的代名词。
所以,职业教育“顶层设计”支撑首先需要的就是地位的确定,要将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视作一个类型,学生在报告的时候应该有相同的选择权,如同国防生的层次一样。当然,这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在解决其地位之后,另外一个要解决的就是其自身的发展体系问题。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形成中国教育的两大体系,而不是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出现“专转本”这样的并轨现象,而忽略了职业教育原本就有着自身的基因和特征,与普通教育体制的简单合流只能将职教创新发展视作一句空话。
职业教育的经典概括应该是“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坚持“为产业办教育”的理念可以说本身是没错的,但有一个终极的疑问:产业过后,学校怎么办?2011年6月,国家发改委颁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版)》,其中鼓励类750条、限制类223条、淘汰类426条。职业教育至少要做到积极发展面向鼓励类产业的专业,控制面向限制类产业的专业,逐步取消面向淘汰类产业的专业,并据此建设新的课程教材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把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技术等现代产业理念和技术贯穿职业教育各个方面。专业尚如此,难道学校也必须面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抉择吗?因为职校无疑是依靠专业职称的,没有专业的支撑职校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而一味盲从产业的变迁进行专业的调整,这对于学生和学校来说都是一种“双输”的博弈。
尽管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国家要发展,一个社会要和谐,都需要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来支撑,需要合理的教育结构帮助实现。当前我国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应该说最大量需要的还是职业技术人才,特别是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必须推进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职业教育,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解决就业总量压力与就业结构性矛盾、构建合理教育结构的重大战略。
但是,假如这样的创新教育划好的八大创新点缺乏真正的“顶层设计”支撑的话往往会是空谈,将是一场以一场梦的呓语。这需要教育部进行宏观把握,否则,职教处于不受重视的尴尬境地,学院的发展仅仅遵循“为产业办教育”的指挥棒,永远是缺乏长远视角和终极目标的。(中国台湾网网友:王传言)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