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河南汝州采访获知,汝州的拼装车市场翻新旧车,部分组装车流入农村成为校车。记者看到两辆与之前报废的校车外形相似的白色依维柯小客车,卖家承认是改装车,还称“这车很好用,开着没问题,以前经常有学校、幼儿园来买,拉十几个孩子没问题”。(3月21日《中国青年报》)
三番五次的校车安全提醒,架不住涛声依旧的拼装车鱼目混珠。在河南汝州,这是寻常一景。据公安部门摸底排查统计显示,汝州市共有公办、民办中(小)学校431所,幼儿园398所,197所学校的在用校车421辆,其中309辆手续不全、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或无牌无证、逾期不参加检验,甚至是改装、报废车辆等。比率或现实,确实触目惊心。
看起来也不是地方政府不作为,譬如2011年11月24日,一篇标题为《河南汝州:统一销毁84辆报废校车》的报道称:11月23日上午,在汝州市公安交警大队事故科停车场,挖掘机的铲斗挥向报废校车的挡风玻璃,打响了该市统一销毁84辆报废校车的战役。遗憾的是,整治之后,疑问并未随之而消除:据称,当地唯一一家报废汽车回收公司没有收到一辆报废校车,那么,报废校车究竟去了哪里?一条10公里道路的两旁,家家从事汽车改装,被业内戏称为中国“三汽”,然而,当地工商部门何以信誓旦旦称“现在没有(非法拆车市场)了”?更离奇的是,国家规定禁止拼装车和报废汽车上路行驶,那么,汝州市这些村民拼装的“汝州造”没有任何手续,又如何能“送上高速公路,交警不会查”?
没有什么比孩子的生命安全更揪动人心。“拼装校车”问题虽是市场乱象,更像是校车管理中的典型症结——去年以来,“黑校车”事件此起彼伏,催生出地方部门整饬校车的巨大压力,然而,在正规校车无力埋单的事实之下,“山寨校车”就成了敷衍塞子的最佳选择。于是,校车安全止步于“有校车”的形式诉求。这就像绿化政绩催生出“荒山刷绿漆”的创意、新农村标准异化出“圈地游戏”一样,好的政策在往下落实的时候,一旦监管不到位,就容易给形式主义留下长袖善舞的诡异空间。
客观而言,国家对校车的重视与日升级。去年年底,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条例规定,国家通过财政资助、税收优惠、鼓励社会捐赠等多种方式,支持农村地区为居住分散的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提供校车服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首次提及“校车安全”问题;本月5日上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回答“今年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是否会有校车经费”时明确告知,“会有,校车当然要有经费”。根据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分会副秘书长佘振清估计,全国校车采购成本有望达到3000亿元,而运营成本有望达到1000亿至1500亿元的规模。那么,如何让财政投入不至于沦为埋单“拼装校车”的冤大头,确实是审计等监督部门需要费心的切迫课题。
拼装校车上路,“司机”是谁?河南汝州的“拼装校车”事件起码还启发我们:规范校车管理,不仅在于筹资、也不仅是赋予其通行特权,更重要的是要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谁购买”、“谁运营”、“谁管理”、“谁监督”等一系列责任问题——而建立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协作机制,比醉心于看到几辆贴着“校车”标识的拼装车,显得更是当务之急。(中国台湾网网友:杨锡龙)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