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实名制仿佛成为有关部门治理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治理卖淫嫖娼,出台娱乐场所工作人员实名制;治理贩毒问题,出台快递公司实名制;治理一票难求的火车票,也出台实名制;前期博客的出现后也曾出现实名制的呼声。但是,种种迹象表明,实名制仅仅是一个策略和噱头,是看上去很美的一块云彩,所以,微博实名同样如此。这已经脱离开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始思路,走进定势思维的窠臼中。
微博实名制的初衷是为了治理网络水军、僵尸粉,尤其是对于网络谣言的治理。无论是关于国税总局文件的出台还是铁道部并入交通部的说法最终被证明是谣言而已。可以说,这样的言论是微博发展过程必然存在的。其根源并不在于实名制与否,而在于制度的规范和监督的乏力。试想,如果人们有正规的渠道展示和挥发自己的言论,根本不会出现在网络上匿名发表这样的谣言,假如法治对于谣言的根治的具体而微的,也不会有人铤而走险。
在任何实名制背后都面临着信息的保护问题,韩国的例子就是如此。其在推行实名制的过程中曾因为信息的泄露而最终取消实名制。而新闻中每天都充斥着这样那样的事件,如银行工作人员泄露客户信息等,这些不得不让人质疑,假如微博管理人员泄露用户信息怎么办?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惩罚措施规定,可以说,这正是法律的漏洞和监管的真空,正因为如此,微博实名制能否走远仍受到广泛质疑。
在北京和深圳的试验看,微博实名制对用户的影响不大,所谓的实名制是“后台实名制”,用户仍可以在前台使用自用名。这样的实名制仅仅是尝试,出于对于网络谣言的监督管理的良好目的,但收到的却是能不能走入传统窠臼的俗套中。
微博实名制要想真正走远,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用户信息的监管力度,其次是对于泄露用户信息的惩罚措施。唯有双管齐下并两手抓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微博实名制走远的根本路径。(中国台湾网网友 王传言)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