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打假圈”里来了外国人。去年下半年开始,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旗下的知识产权部已经先后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了三批共30个“伪意大利”品牌,它们打着“意大利”旗号误导消费者,意方呼吁中国政府采取针对性措施。该机构的北京工作室负责人戴胜桥表示,“伪意大利品牌”横行中国市场扭曲的是整个意大利和意大利制造的形象,因此意大利政府机构才出面“打假”。(3月18日《北京晨报》)
无利不起早。平心而论,意大利来华打假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伪意大利品牌”损害的不仅仅是意大利产品的形象,还实实在在地伤害了意大利品牌的市场利益。此番意大利政府机构出面,不仅搜集了国内市场上假冒意大利品牌的证据,还做好了应对知识产权纠纷的准备,真可谓来者不善。
商业行为上的是非曲直,自有相关部门依照法律定夺。撇开经济利益不说,“洋和尚”的品牌意识和品牌保护意识值得我们反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意大利来华打假”对我们有双重启示意义:一者是国外品牌对品牌形象的重视,与国内某些品牌“傍大牌”、钻营投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这种品牌意识已经不局限于一户商家、一个行业,而是发展到对整体“意大利品牌”的保护,国内的商家对此应该反思些什么?
二者是意大利政府部门的积极作为。全球化语境下,经济格局越来越复杂,市场规则越来越细化,博弈手段越来越升级。我国作为后发国家,不可避免地会碰到知识产权方面的壁垒。这种博弈,单靠企业或行业难以应对,必须要从政府的层面积极作为,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护我们的经济利益,保护我们的企业利益。
目前,在欧债危机的阴影下,全球经济趑趄不前,各国为保护自己的产业,贸易战大有升级趋势。比如欧盟制定的航空业“碳关税”政策,就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骚动。对此,中国再次延缓10架空客A330宽体客机订单,搁置空客订单数达到55架,总价超过140亿美元。英国有媒体评论称:“在对抗欧盟航空碳税的战场上,这是迄今为止最重型的武器。”从另一方面说,这也是我国政府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积极举措。贸易战争不应被鼓励,但必要的自我保护不可缺少。在知识产权纠纷中,亦应借鉴此种做法。
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应该制定更加明确、合理的品牌战略,不能一味走“傍洋”、“山寨”路线。比如某品牌床垫标价3.4万元人民币,并且还号称该床垫零售价为6000欧元。但意大利真正的高档名牌床垫的价格不超过600欧元,只有它的十分之一。这无疑是饮鸩止渴之举。依靠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明晰的品牌形象,在市场中找到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市场定位,才是企业品牌战略的正确思路。
尽管“意大利来华打假”背后存在利益驱动,但是,政府部门该行使什么样的监管职责,企业采取什么方式保护自己的品牌,来共同发展更加健康的市场,这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一课,也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这一课,需要补课的人很多。(中国台湾网网友 杨锡龙)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