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沿用半个多世纪的“五好家庭”称谓,已经悄然更名为“和谐家庭”。由此衍生而出的家庭和谐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引发了社会关注,特别是“家有藏书量300册以上”“经常有旅游、聚餐、购物”等标准,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所在。(2月5日《新华每日电讯》)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和谐幸福,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下,将“五好家庭”更名为“和谐家庭”,着实体现了与时俱进。不过,“和谐家庭”的盛名之下,这项评选本身却显得不那么“和谐”。
网络上,网友对这套和谐家庭指标体系颇具微词。有的提出常旅游购物常上网等标准,剥夺了穷人家庭的评选资格;有的批评家庭人均每月用水量不超过8吨,是在变相鼓励浪费;还有的质疑新标准有没有征求市民意见,是不是所谓的专家学者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想出来的。
对此,北京市妇联表示,和谐家庭评价指标并非一成不变,将通过开展和谐家庭标准网上大讨论,进一步修订完善。不过,修订完善后的标准,能否更有公信力,被更多的人认同呢?前景并不容乐观。和谐家庭的指标体系或许没有向社会征求意见,但即使征求了,结果又能怎样?恐怕还是大家吵来吵去,你说东我说西,莫衷一是。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只是,这种幸福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古代的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放到今天应该算得上是和谐家庭,但当我们却无法找到一个可操作的标准去描述这种氛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人也有一千个“和谐家庭”。比如,有人觉得“夫妻和睦”是家庭和谐的基石,但在某些单亲家庭,照样可以演绎出人间大爱的温情故事。
从某种意义上讲,和谐家庭评选遭遇口水板砖是一定的,且注定无解。这种评选本身就存在悖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作为外人,我们仅仅凭借上网、旅游、购物等外在指标,能判断一个家庭的内在环境是不是和谐?这未免太过绝对和草率。同时,常上网购物等标准本身就不具备可操作性,难道说,一天上网5小时的家庭就一定比上网2小时的家庭和谐?再者,北京全市约有524.9万户家庭,“和谐家庭”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200个家庭,连总数的一个零头都不到。莫非,除了这200个家庭,其余99.99的家庭都是“不和谐家庭”?
五好家庭评选在计划经济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起到了引领社会风气的价值导向。不过,时代不同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今天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家庭构成更加多样化,很难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有关部门与其费力不讨好地坚持搞“和谐家庭”评选,倒不如所要做的就是营造好外部环境,以实际行动倡导终身学习、志愿服务、待人和睦等理念,使其春风化雨,滋养家庭和谐。而真正“和谐家庭”绝不是评出来的。(中国台湾网网友:王琦)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