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核心应该具体体现在二种层面上,一是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由此形成的党的基本思想体系。二是始终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动摇。这应是党执政的基础和方向,也是全国各族人民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根本。
一切事物都有辩证性,都是从存在和思维的范畴中抽象出具有执政意义的要素,以此来揭示各种问题的实质。各种问题的实质在于辩证。一切事物都有客观性,都是从探索和实践的发展上形成制度层面的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以此来形成系列保障民生的工程。各种工程的建立在于消除矛盾。所有矛盾都是社会现象在执政层面上的反映。既执政要有先决条件,要有代表性,更要有思想觉悟,还要有方向性,这些是凝聚共识,产生战斗力的基本要素。如果缺失了这些要素,执政意义就会发生偏失。
社会始终处于转型和跨越的状态中,转型是社会向探索状态、实践状态的表现形式。跨越是所有制度定型后的发展形式。二者具有辩证的统一关系。但它们最客观的原理就是要由此产生一种思想体系,以此坚定一种思想信念,传递一种精神气质,形成一种具有道德范畴的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价值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雏形形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孕育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它以马克思主义作原理,形成党的理论基础,它以工人阶级的蓬勃发展,奠定了阶级基础,并在探索中逐步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学说体系,成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执政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信仰方向。
时代总在发生变化。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基本的特征。抓住社会基本特征这个本质特征,从创新社会管理的角度进行变革,是社会进步的根源。
但是,不管社会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不能丢,坚持共产主义信念的信仰方向不能丢。如果我们的思想信仰和我们的奋斗方向不一致性,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不对称性,甚至使社会产生普遍的浮躁感,造成许多的矛盾,引发局部地区的动荡不安。
社会总存在一种本质条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本质条件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而这些执政要素上升到意识形态这个层面,就产生出保障民生这种方针及由此延伸成党的基本路线。
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基本上都导入党的基本路线这种理念。这种理念是一个政党的执政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党的理念贯穿于各种社会领域的一个基本方式。
当然,社会的发展,总会产生各种现象,形成各种问题。但有一点绝对不能忽视;既以党的历史性方向为时代的基本方向这个条件不能变化,这种立足点不能变化。
如果发生变化,就使党执政的意义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条件不能够形成,也不允许形成。这应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结论。
共产党人是讲思想信仰的。这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生命所系。对此,我们应创造各种条件,为党员思想信仰提供各种阵地,使其思想信仰有方向,使其理想有实践的追求过程。而这些条件的具备,就在于我们要敢于突破体制瓶颈,勇于社会创新,支持党员思想信仰,用思想信仰形成一种道德层面上的价值观,一种思想层面上的价值观,达到共同信仰马列,共同以科学发展观为社会创造价值,共同为人民服务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