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在湖南常德沅水一桥桥洞的四位老人,因为他们的家庭经济环境不好,又不愿意与他们的儿女经常闹矛盾,为了省心选择了在桥洞安家,并且以打小工和拾荒为生。消息很快迳走各家网络。几幅图片和简单的描述,立时引起网络“哗变”,“桥洞老人”以及空巢老人的出现虽然折射出老龄化问题的弊端,却更加鞭挞着世间被完全扭曲了的孝心。
经济拮据不是父母的错,在计划经济时代他们把毕生的精力投身到国家建设之中,子女过得好是他们唯一的精神支柱。进入市场经济以后他们又没有把握好机遇也不是他们的错,因为他们特别是农村的老人只知道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不管老人有没有财产给子女,做儿女的都应该孝顺自己的父母。再说,人人都有做儿女和父母的双重身份。作为子女,发肤受之于父母,父母亲把自己含辛茹苦地拉扯大是很不容易的。善事父母就是孝!网友“zzth198”认为:老人再不好,是给你生命的人,你从小到大,他们为你付出的是你这一生都还不完的,不用说他们老了,你会为他们端屎倒尿,最起码的生活保障你都做不到,你要是能回报他们的一点点都算你做得到位。人老了就好像小孩子一样的老小孩,他们更需要的是关怀。网友“垃圾场”说:不知道他们儿女的心是什么样的,如果是我,只要我有一口饭吃,就不会让父母饿着。日子虽然清苦,但起码要让他们有个家。是的,这就是尽了孝道。有一些人对待自己的父母,在生不孝顺,死后哭鬼神的掩耳盗铃的做法是否应该收敛一下呢?
孝道贯百代,上下五千年。孝道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与核心价值观。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五个方面做到了才称得上是能侍奉双亲的孝子,也才能算是真正体现了人的孝亲的圣洁本性。有了“桥洞老人”的事,网友“llf”评价:艰难的生活让他们的脸上布满沧桑,孤独的守望让他们身心疲惫。享受儿女的陪伴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望,安详快乐的晚年生活是他们梦想中的归宿。生活的艰难压着他们本就不堪重负的肩膀,但现实却不得不让他们用残余的生命撑开那一片小小的生存空间。潮湿、饥饿、寒冷陪伴着的他们,孤独地守望者幸福!有了“桥洞老人”的事,一些网友感慨到每一个人都有父母,每一个人都会老。网友“黑马A”认为:善待自己的老人就是善待将来的自己。网友“woyunsiloa”说:如果我有这样不省心的孩子,我也宁愿在桥洞下过自己悲哀的晚年。这样起码不用看孩子的脸色,不会想起自己怎样省吃检用养大孩子,也不会害怕孩子怎样对自己。网友“abzbc”简直是愤怒了:难道你们就没有老的时候吗?难道不懂百善孝为先的做人的基本准则吗?网友“龙图腾TA”更是义正词严:不是经济和压力的问题,关键就是现在的部分人人性泯灭了!吃人饭不做人事!我们以前靠玉米面窝窝头活着的时候,没有谁因此看不上父母,或者把父母当成负担!反而感觉父母不容易,懂得往上心疼父母!
这难道是网友“可以更完美”说的“经济发展了,人心堕落了”吗?回答应该是否定的:在“桥洞老人”的事曝光以后,一些热心公益的组织和网友就去寻访他们,这在常德政府网站的相关报道和市民留言的帖子中已经得以证实。
有人会说:一对夫妇需要担负赡养双方父母的重担确实很困难。其实,针对全球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国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逐步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如各地兴办的老年大学或敬老福利设施等等。不管怎样,如何处理好老龄化问题还是以家庭为主要载体的。
孝敬父母是子女的伦理规范与道德责任,是做人的修养与觉悟。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就不能依赖社会福利部门帮助;同时也奉劝做父母的对子女不要过分溺爱或包揽过多,对子女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自己掌控一部分财产。尽管是“养儿防老”,自己身上有了钱也免去了后顾之忧。这样,自己的晚年生活好过,子女也不会因为超越做人的道德底线而被人谴责和唾骂。
曾经被金钱熏陶得扭曲变形的孝心,是否会被“桥洞老人”的鞭挞中改变过来?(中国台湾网网友:姚开华)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