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扎菲之死带来的更多思考

时间:2011-10-24 16:23   来源:中国台湾网

  卡扎菲死了,这次真的死了。

  就在一天前还有新闻报道“卡扎菲正在招兵买马准备反扑”,如果卡扎菲不死,即便反对派控制了绝对多数的地盘,利比亚的事情还真不好说。毕竟卡扎菲治下的利比亚个性十足,相对而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据说社会福利也还不错。现在卡扎菲死了,利比亚的“全国过渡委员会”自然可以“秋风扫落叶”,利比亚的卡扎菲时代结束了!

  卡扎菲死了,会不会像萨达姆死了一样,其国内的交火,甚至是针对平民的爆炸会接连不断呢?有这种可能性,但是这不会成为利比亚“后卡扎菲”时代面临的主要问题,因为利比亚的这场战争更加像“革命”。正如央视记者所分析的那样,卡扎菲忽略了国内贫富差距加剧、政治腐败等问题,加之国内部落间难以协调的种群矛盾,在强人卡扎菲治下的利比亚,这场“革命”在所难免。

  看到卡扎菲那张血肉模糊的脸,不禁让我想起大洋彼岸另外的那一场“占领华尔街”的“革命”。虽然有评论指出“占领华尔街”充分反映出西方社会的深层社会矛盾,西方媒体在对这场号称代表99%的“革命”的报道的集体“失语”也折射了西方言论“自由”的极度“虚伪性”,但是,99%的意愿好歹还是表达出来了,国会有了反应,连总统奥巴马也声称站在99%这一边。那么,利比亚的社会矛盾为什么一定要“血肉模糊”才能表达呢?答案不难找出,强人专制下的利比亚缺乏正常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利益实现制度,当老百姓不能通畅地表达意愿,也没有人愿意在政策制定中去反应和实现老百姓的意愿,那最后的就只能是老百姓沉默之后的爆发,真正的革命就在所难免了。在“占领华尔街”运动和利比亚的交火中,都有“吉他欢歌”者,利比亚那位战斗中的弹吉他者甚至获得了“淡定哥”的美誉,然而,两者的“吉他欢歌”有截然不同的意味,你愿意在哪种环境中吉他欢歌呢?

  卡扎菲死了,卡扎菲时代结束,但是还很难说一个光明的“新时代”已经来临,宪法、政党、议会、选举、总统或者总理将会未来利比亚政治建设中的“关键词”。从利比亚与法国的关系而言,未来利比亚在政治制度选择上,可能会更多地模仿法国“政制”。未来利比亚很有可能就是总统主导型的政治制度。然而,当前利比亚还没有绝对众望所归的“领袖”,在未来的政治博弈中,如何协调各派利益是一个关键问题。无论利比亚各派是否会最终放下枪杆子,在未来一个时间内,利比亚肯定会选择从宪政的框架内来解决问题。保障人权,施行政党竞争、议会选举将会是必然选择,当然,实际的效果会怎么样,我们还只能拭目以待。但是,无论如果,“后卡扎菲”时代难以再有“卡扎菲”,利比亚至少获得了从宪政体制内解决问题的契机。虽然我们反对“干涉他国内政”,但是,新利比亚的建设离不开国际社会,甚至一些国家在其未来发展中的作用将是“建设性”的。

  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卡扎菲的利比亚何以亡?“后卡扎菲”时代的新利比亚何处去,我们都已经或者即将见证,它所反映的经验教训和未来的制度选择,值得我们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讲,对于“占领华尔街”这一场另外的“革命”,我们并不需要“挂起横幅”来声援,也不需要为它折射的西方社会的深层矛盾而“欢欣鼓舞”,甚至也没有必要来讥讽西方媒体所谓的言论“自由”。这些对我们来说是次要的,它们真正的启示价值在于,政府应该确保民众自由的意愿表达权,民众能够从现有政治制度中找到实现利益调整的机制,而无需选择暴力的“革命”手段。对于西方媒体的“失声”,留给我们的只有讥讽吗?我看不仅如此。为什么“自由”如斯的西方媒体会在运动兴起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集体选择站在“大多数”的对面,并且没有“被强奸”的怨言?有什么比“自由”更重要,我看就有其他的价值所在,绝非仅仅是肮脏的金钱交易。“卡扎菲死了”和“占领华尔街”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

  “卡扎菲死了”,或许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思考。(中国台湾网网友:王乐丰)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