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下午5时30分,佛山一名两岁小女孩悦悦,在路上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和碾轧。之后将近7分钟时间中,还有呼吸的悦悦一直孤零零躺在路边,18个路人先后经过,其间悦悦又被一辆货车碾轧过去。最终悦悦被第19名路人,一个拾荒的阿姨抱到路边,随后被送往医院急救。目前,被碾轧两岁女童已宣告脑死亡。拾荒阿姨伸手相助被质疑。(10月17日《京华时报》)
女童被碾轧两次无人问津最终死亡,拾荒阿姨伸手相助却被质疑,如此新闻,如重棒击打人心。18个路人如影"飘过"背后,是活生生的冷漠;第19个路人拾荒阿姨救助却没"讨好",亦是活生生的冷漠。面对如此冷血的事实,我们不禁想问:路人们,咋都变得如此冷漠?
7分钟内18个路人不闻不问绕着过,令人痛心。这种冷漠的背后,有着不能言说之痛,是社会的集体悲哀。这不得不让人说说彭宇案,说说"摔倒老人扶还不扶"问题--南京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帮扶他的彭宇,老太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帮扶的好心之举成了"被告证据",这让人情何以堪。此外,还有前不久发生的武汉李大爷摔倒后无人敢帮扶,最终老人死亡的案例。一时间,"扶不扶老人"的命题,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持续困扰着国人,"扶老恐惧症"则如幽灵般跳将出来成为一个"魔咒"干扰公众,就连卫生部也公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这不得不让人深思--原本很简单的"见到老人就帮扶"的话题,怎么就成了问题?怎么就和传统道德以及伦理碰撞出了冷漠和冷血?
看似不可思议的悲剧,不仅切实发生了,而且仍在传递着,佛山的18个路人漠视被车碾轧的女童,就是活生生的案例。有网友直言不讳感叹道:"我想扶,但也不敢扶。"笔者认为,尽管归咎于社会风气的败坏辩称"社会风气不好"、"怕被家属讹上"、"怕莫名其妙担责任",以及法律条文或相关案例的负面作用,但面对一个活生生的女童被碾轧来碾轧去,是否过于残忍和冷血?不敢上去"管"也就罢了,至少打个急救电话总可以吧?7分钟时间,对挽救女孩生命来说多么宝贵!
当然,笔者无意将矛头都指向路人。首先,身材矮小的拾荒阿姨就不是袖手旁观者,她在女童的生死关头,立刻放下手上的麻袋去救助,她用实际行动证明:在生命面前,所有的解释都是借口。拾荒阿姨被质疑,正是冷漠冷血者为自己内心道德沦丧找的托词而已。其次,路人们在"想帮"与"不敢帮"之间的思想挣扎,不能仅用"道德滑坡"简单概括,更不能一棒子打死路人们,毕竟在依法治国的当今社会,要想唤醒冷漠路人伸手的勇气,必须依靠法律之手,如建立助人者免责制度、讹诈者追究制度、见义勇为者纳入社会保障机制等。此外,任何社会风气,都是由人人构建的,同时反哺给人人--今天你"扶老人恐惧"了,明天别人扶你可能也恐惧,围观冷漠的结果,可能换来每个人被围观冷漠。因此,在法律基础上重塑道德,并坚持从我做起,或许是破解冷漠路人困境的一条路径。(中国台湾网网友:姜春康)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