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地处沪上东北部的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众多高校,近年来形成了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的良好氛围。
推动高校资源向周边居民开放,一直是杨浦区这一昔日的“工业杨浦”、如今的“知识杨浦”建设学习型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杨浦区正筹划成立“高校社区教育超市”,吸纳汇总更多的共享学习项目,让居民像在超市选购商品一样,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由杨浦区内10所高校参与的杨浦区学习型社会建设项目研究联合体成立,搭建起了高校学习资源与社区对接的有效工作平台。比如,上海海洋大学的海洋生物博物馆,在工作日面向社区居民开放;上海体育学院的健身运动场所,早上有居民和学生一同锻炼……在杨浦区,高校和居民社区之间的围墙已经逐步被打破。
笔者闻此消息,很是欣慰。确实,这些年来,上海杨浦区在充分利用本区多所大学的宝贵资源,推动“三区联动”上,是取得了很多成果和可供其他区县借鉴的做法。
大学,尤其是知名大学,不仅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的基地,而且能够为所在城市、社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进步、居民生活不断提供能量并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位于杨浦区的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知名大学,如今不仅是上海的名片,也已然成为了杨浦区的名片。
比照城市发展和大学发展的指标体系,不难看出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共性,即均包括硬实力与软实力两大层面。无论是实现城市、的发展 还是实现大学的发展,都需要增强其开放型、融通性、吸引力和影响力。而大学是城市发展尤其是像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建设“四个中心”、实现“四个率先”,提升国际化程度与国际知名度的品牌和标识。所以,大学可以说,责无旁贷、也理所当然地承担起了推动城市进步与发展的催化剂、助推器作用和永不枯竭的动力功能。而大学和城市两者的相互借力、相互合作、相辅相成,在地缘影响力这一层面上,也可以成为彼此映照生辉的“名片”。
比如,杨浦区和区内各所大学共建的“高校社区教育超市”,包含了多种品类的学习内容。其中有校史馆、展览馆、图书馆、体育馆等场馆设施,在一定时段向居民开放;有时政、健康、艺术等方面的讲座报告,为社区居民预留部分座位;有邀请高校专家进入社区开展讲座;还有如世界艺术史、唐诗鉴赏等公共选修类课程为居民提供旁听名额;此外还有志愿者服务活动、数字化学习等方面的学习资源。
这些由杨浦区内的各所大学提供的高品质教育资源,体现和突显出了大学的社会服务作为和巨大的运作空间,为城市、社区的经济发展、地方文化建设与居民生活质量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也为大学的人才培养与锻造、办学事业的向外拓展、社会影响力、美誉度的提升与扩大等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比如,复旦、同济、上海财大、上海电力学院在杨浦区委区政府支持下建立起来的诸多科技园区、高科技企业、大学生创新基地及其开展的科研与经营活动,也为进一步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促成大学的高水平人才和一系列科技、文化成果源源不断地进入市场、走向社会提供了现实可能并正在产生积极和连续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所以可以说,大学与城市皆因对学术创新、办学事业拓展和社会发展、社区建设的共同需要而逐渐融合,互相依赖、彼此促进,共享共荣,共同进步。
从杨浦区推动“三区联动”的成功典型案例可见,城市是大学的载体,大学是城市的名片。二者是彼此的荣耀和见证。二者密切联系,相互滋养。而在上海,还有闵行大学园区、松江大学园区、临港新区和奉贤海湾大学园区,当地所在政府和这些大学园区已经和正在继续加强和开展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有效合作、联动发展。而在这方面,无疑有一篇大文章可做。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上海各区县应该注意并有效利用大学所提供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能量,注意吸收大学所提供的高水平人才为其所用,以不断增强区县、社区的综合实力,推动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社会进步不断向新台阶跃升,形成大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使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受益。(中国台湾网网友:缪迅)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