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黄山区谭家桥镇推出“鬼子进村”旅游项目,让游客扮作侵华日军,手握“三八大盖”押着“花姑娘”。网友贴图曝光此事,当地旅游办回应称初衷是“为了做红色旅游,让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游客表演的是“日军进村扫荡—掳走村姑—八路解救”的过程。(8月3日中新网)
旅游,本应该是一件令人身心愉悦的活动。而旅游项目的开发,做到不哗众取宠、不违反公序良俗,该是最起码的要求吧?“鬼子进村”堂而皇之地走进公众视野,足见开发此旅游项目的单位“真是想钱想疯了”。然而,在另一个层面,笔者又不得不佩服起开发者的“精明”——在神圣、庄严的革命老区,打着红色旅游的旗帜,导演一出“鬼子进村”的闹剧,必然能引起公愤,在引起公愤的同时也必然能收获关注,从而达到“被骂的同时被关注”的效果,实在是一个高明的广告手法!
预估到公众情感发展变化的脉络,精确地利用公众的爱国情感——可见,此旅游项目开发者的用心绝不仅仅止于“想钱想疯了”,其用心至少是险恶的!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是那些被“鬼子进村”项目吸引了的,欣欣然充当“鬼子”的游客们。在他们的下意识里,恐怕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无知与麻木吧?除此之外,追求新鲜刺激、抚慰心理无聊,甚至是享受做坏事的快感,纾解心底之恶的成分,难道不存在?
看看那张活灵活现的图片吧,图片中“鬼子”的笑脸,分明传达的是耀武扬威、高高在上给人带来的精神快感。也许,这无关爱国、无关历史,但其却关乎人性——人心深处那份光明正大做坏事的感觉。
埋葬着粟裕大将部分骨灰的谭家桥,革命前辈哭着讲述过革命经历的谭家桥,不应该成为游客笑着演绎“鬼子进村”的地方,但事实就这样令人悲愤地发生。
当道德的力量不足以维持公序良俗以及有些事物的美好时,行诸法律法规也许就是最好的办法。就旅游而言,联系到近年来不断污染着公众视听、损伤古典文化形象的名人故里之争、“三俗”型旅游景点开发,一部规范旅游活动领域中各方行为的法律规范呼之欲出。今年2月份,《旅游法》立法专家座谈会刚刚在京召开,至此,加快其进展具有了更大的迫切性。
我们天天喊打假,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假冒伪劣商品不但没有绝迹,反而有泛滥的趋势,制假猖狂,卖假公开,这一切源于有关部门的打假不给力。银川这次商户集体“关门避检”事件,不应当随着商户们的陆续重新营业而结束,而是应当借此时机,给商户上一堂普法课,让他们知道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严重后果,督促他们提高自律意识,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草木皆兵,被一个空穴来风的检查传闻吓得关门停业,消费者也才能放心买“瓜”。(中国台湾网网友: 郭杨阳)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