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炮轰我国乳业行业标准是“全球最差奶牛标准”数月前,中国乳品工业专业协会会长魏荣禄就对这一标准提出了异议,称在制定标准时“是行政部门领导说了算,不是专家说了算。”7月20日,魏荣禄到贵阳考察。记者就目前我国乳品市场的一些问题对魏荣禄进行了采访。他说,老百姓从自身角度来说,不要被宣传误导,要认准“好奶就在家门口”的道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一定要喝新鲜奶(巴氏奶),特殊情况下喝超高温奶!(7月30日贵州都市报)
专家一席话,胜喝十杯奶。“好奶就在家门口”,好是好,可就当下的条件而言,专家的奉劝还是一种理想,如何不让老百姓被误导才是最靠谱的。专家告诉我们,现在市场上的纯牛奶、早餐奶之类是商家噱头性的东西。特浓奶、浓厚奶、高钙奶、早餐奶、午餐奶、晚餐奶、加钙奶、果粒奶、纯牛奶等等都不正常,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的产品命名。而所谓“纯牛奶”,就是高温杀菌奶,就是奶粉加水、香精、添加剂做成的还原奶!“标鲜”与“标纯”隐藏利益之争由来已久,民众竟然望文生义,照单消受。长期以来,商家之所以能变着花样欺骗消费者,主要原因就是对这些名目繁多又一地鸡毛商品奶标识的监管缺失。
然而,对各种还原奶标识的管理制度并不缺乏。早在2005年9月份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加强液态奶生产经营管理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要完善液态奶标准,并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实行生产备案制度;严格产品的标识、标注管理,用奶粉生产的液态乳必须标注“复原乳”,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合法权益等。到了2007年9月,国务院又出台了“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文件,旨在加强液态奶标识、标准管理,要求职能部门强化对液态奶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管。但至今现没有一家奶企在自己的奶品上标注“复原乳”,也没有一家企业主动让消费者知道自己喝的是“复原乳”。正因为三令五申的通知文件成为强弩之末,各路监管部门漠然置之,充耳不闻,才使奶企竞相攀比,肆无忌惮,在名称上哗众取宠,不断翻新,以所谓“标纯”来误导和欺骗消费者,甚至发生了擅自添加有害物质坑害消费者的“皮革奶”问题和三聚氰胺事件。
治乱在于治本。监管跑赢奶企潜规则必须从源头上健全的乳业行业标准,与现行的国际通用标准接轨,并适时作出动态修改。将标准的决定权和修改权交给独立的专家委员会而非官员,并与专家的诚信、声誉和资质挂钩。标准上出了问题,相关专家要连带担责。其次,由于商品奶名称、标识牵涉质量监督、商标和广告管理等多个职能部门,因此,必须走出靠重复发文件来规范管理的低层次模式,使之上升为法律条文,做到职责明晰,责任明确,谁的孩子谁抱走。既要各自守住阵地,严格依法监管,排除地方行政干预,强化制度执行力,又要形成联合机制,防范奶品标识乱象丛生。最关键的是,祭出规范严厉的追责细则,严查监管中的渎职失职行为,让责任人为奶品标识混乱埋单。唯有让消费者参与监督,加大违法成本,启动问责程序,才能还原“还原奶”,让民众喝上真正的放心奶,明白奶。(中国台湾网网友:梁江涛)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