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天从北京市交通委运输管理局获悉,针对目前轨道交通早晚高峰客流集中、运力与运量矛盾突出的问题,今年本市将研究通过实施轨道交通高峰平峰差别化收费政策,引导乘客错峰出行。此外,本市将优化“9”字头公交线路,减少进出城及市区二、三、四环重复线路,并逐步退出中心城区。(6月19日《京华时报》)
提价似乎已经成为公共政策中的万能钥匙,什么问题都能解决。比如,“电荒”时期提价是为了缓解用电紧张,这一论断经不起推敲的地方在于,“电荒”真正的原因在于并不在于价格太低人们争着用电,而是电力生产跟不上需求所致,是供不应求的表现。同样的道理,造成地铁超载的原因是轨道系统运力与运量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在于公交服务呈现的“供不应求”的态势,而非价格的问题。
一方面,人们的出行方式主要依赖于公交系统。但目前的状况人们将坐公交称为“挤公交”,一个“挤”字突出了公交之痛。幸好,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有轨道交通系统——地铁,这对于缓解交通压力有显著作用。不过照现在的状况来看,轨道交通系统也面临巨大压力。报道称,今年5月,轨道交通完成客运量1.9亿人次,同比增长18.8%,日均客运量609万人次,最高日客运量679万人次。目前13号线平日日均客运量近60万人次,最高日客运量67万人次,早高峰客流压力较大,霍营、回龙观、龙泽、上地等站早高峰均被迫采取限流措施。八通线高峰时段列车满载率超过130%。
另一方面,因为北京市的“治堵”工作——依靠经济手段制度方略,包括单双号现行、提高停车车位的收费标准,再加上油价不断上涨,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公交或轨道交通出行,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拥堵状况,但进一步加剧了公交和轨道交通的运营压力。而在上下班期间这种状况更加明显。
所以,通过高峰平峰差别化收费政策来引导乘客错峰出行,缓解公交和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压力,并非毫无道理。但不可否认,这种做法并非根本措施,或许会起到缓解作用,但其不到根治作用。因为:一者,地铁等轨道交通的客运高峰主要在上下班期间,除非各个单位、公司企业之间能够协调好,错时下班,否则到了那个时候依然避免不了超载;二者,提高高峰时的价格,看似能减少乘客,但是减少的这些会分流到什么地方?还不是公交系统,这无疑会加剧公交压力;又或者开私家车,问题是这样难保北京刚刚有所缓解的交通压力和停车位风波不会卷土重来?
从根本上来说,缓解一个城市的交通状况还是需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同时活跃其他出行方式,比如自行车、电动车。日前,有些城市出台禁令不让电动自行车上路,这无疑会加剧城市居民的出行压力,让不堪重负的公交“挤”上加“挤”。现在的城市机动车道已经把自行车道蚕食不见,加之车辆尾气的排放,许多人也不愿骑车了。这或许才是城市交通发展的悲怆之处——看似宽阔的马路,看似快速的轨道列车,却带不来真正意义上的方便快捷与舒适。(中国台湾网网友:戈海)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