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救护车不足,公车改革提供契机

时间:2011-06-01 15:41   来源:中国台湾网

  浙江省温州市交警部门通过连续3天突击整治,查扣了82辆“山寨”急救车,温州市急救用车及病人转运乱象得到了初步扭转,市民普遍叫好。不过,“山寨”急救车在温州存在时间不短,可谓屡禁不止。一谈及整治,各个部门都有本难念的经。《据5月30日《法制日报》消息》

  报道称,此次整治行动之所以如此果敢,是因为媒体曝光后,浙江省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对此连续作出严厉批示,卫生、交警等部门不得不联手行动,3天共出动执法人员1778人次,方取得初步成效。其中传递的信息不言自明——没有一个有效的防范机制,对“山寨”救护车的查处没有制度保障,只能依靠上级命令,来一次突击检查,打的不是阵地战而是运动战,通过以往的经验,我们不难判断,最终的结果还是不能如意。因为没有釜底抽薪式的举措,就不可能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温州市“山寨”救护车屡禁不止,不外乎两个原因:一者“山寨”救护车之所以有市场,就在于医疗机构的救护车不能满足民众的急救需求,报道称温州市目前的急救车仅有28辆,这就为“山寨市场”提供了可乘之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正规救护车不足引发的空白。二是“山寨”救护车之所以横行,则是因为当地的监管执法部门处于失语状态。从既有报道不难看出,各监管部门对“山寨”救护车的态度是能放尽量放过,因为一方面民众有需要,另一方面查处有难度。

  板子不能只打在监管者身上,这倒并非为其开脱,监管不力确实是他们主要过错。但在笔者看来,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有多少“山寨”救护车需查处,也不在用何种方式查处“山寨”救护车,而是如何保证民众的急救需求,在发生意外时不至于求助那些经过改装的“山寨”救护车。处于灰色地带的市场竞争往往由于市场与政策之间不能直接衔接所致,比如私家侦探,在法律上不被承认,但在社会生活中极为需要,于是他们就在法律与民众需求的夹缝中生存。“山寨”救护车能够生存,最根本的原因是救护车数量少,而实际需求与救护车数量不足之间,形成了一个空白之地,“山寨”救护车借机安插一脚。

  “山寨”救护车屡禁不止的根源正在于此。而解决“山寨”救护车的问题,笔者认为大致有个方法:一是让“山寨”救护车市场合理化,在监管部门有效的监管下建立市场竞争秩序,例如存在隐患的车不能做急救车,无资历的车不能做救护车等;二是采用釜底抽薪之计,用行政力量把这块空白之地填补起来,就是说政府加大投入,购置救护车向公众提供公共急救服务。其实,最近的公车改革已提供了一个解决救护车不足的方案:如果减少政府公车购置指标、降低政府的公车档次,把省下的钱购买救护车,这个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不过问题就在于掌权者是否舍得座骥来买救护车了。(中国台湾网网友:戈海)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