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猫2》反思:国际化并非是商业电影的必由之路

时间:2011-06-01 15:38   来源:中国台湾网

  5月28日,《功夫熊猫2》上映,我第一时间在影院看完了该片,3D《功夫熊猫2》的确很震撼,很给力!我期待着走进电影院,满怀笑意地走出了电影院。

  不从电影技术上谈《功夫熊猫2》,因为我们的技术还不够谈论的资格。从电影文化的角度上作为一个观众尚且阐述一个中国观众的电影观后感,特别是从叙事学和符号学的角度上看,这无疑是一次超越。《功夫熊猫2》上映,观众是边看边笑边心酸。一方面网络上出现一股抵制《功夫熊猫2》的风潮,他们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所谓的美国给中国情书电影,说是美国好莱坞大片借用中国元素是假惺惺,套近乎是事实,赚取中国观众口袋里的钞票才是最终目的。然而其实这种内心是酸涩的,其中夹着者些许无奈、慨叹,当然也再次让人汗颜,为何再熟悉不过的一些中国元素会美国人利用的如此巧妙和成功。

  可是反观,中国的大片越来越追求国际化:国际化的演员阵容、国际化的制作队伍、国际化的营销团队。。。可是票房却没能够国际化的大气发展之势。然则一部号称文化帝国的美国好莱坞给中国的情书电影,却把中国的本土文化运用到了至高境界。所有本土元素的运用贴切自然,甚至超过了奥运会开幕式上给世人展现的那“老四样”。

  越是民族化的东西就越是国际化的,这句话的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在中国电影中却没有能够真正运用并融入到电影中,如果少量的电影中有也是生硬地搬动在画面荧屏上,没能于无形中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以至于媒体质疑电影人守着如此丰富的中国题材,我们为什么拍不出这样叫好又叫座的电影来呢?

  本土化的东西才是世界人民最想看到的,一味追求国际化反而失去了国际化的真正含义,最终成为四不像电影,不伦不类,烂片遗臭万年。《功夫熊猫2》给了中国电影一个思考的空间,它是一次可供借鉴学习的新的尝试,那就是国际化并非是中国商业电影崛起的必由之路。也许挖掘传统的本土文化,并能够运用电影现代手段展现出来,就是一部成功的商业大片,观众喜欢看、票房卖座、口碑绝佳!

  当中国人纷纷走进电影院,消费了文化,这个文化的成本制作和产出之间的数量巨大的利益却被美国人收入囊中,所以中国人心里是复杂的。我们不仅想起中国引以为豪的“世界工厂”,中国人不断地给发达国家进行贴牌生产工业产品,从中获得微薄的利润,而真正的发达国家却享受着高出与数倍的工业附加值。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恰恰相反,再一次被“文化帝国”贴牌,而这次是贴中国的牌,可收益依然是美国。

  可以肯定,《功夫熊猫2》是美国梦工厂的又一次成功的“文化贴牌”,不能说这是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一种间接渗透,可至少能说明美国的商业电影已经找到了一条新的成熟成功的大片之路,那就是发掘传统的并有本土特色的文化精髓,融合在商业电影中,用文化拉近地域差异,用无形的语言淡化意识形态差异,用共通的符号诠释语言差异。(中国台湾网网友:吴敏)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