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变“牛肉”不止是底线的溃败

时间:2011-04-26 14:34   来源:中国台湾网

  关于牛肉膏问题的质疑余音未落,食品安全领域又爆惊人事件。广东佛山南海检察院检察官昨天向媒体披露,为了把猪肉变成牛肉贩卖,个体经营者谭某东将硼砂、豆粉等混合成“染色剂”,大肆浸泡16吨猪肉批发给了别人,涉及销售金额约23.4万元。涉嫌犯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谭某东已被批捕。(4月21日《广州日报》)

  猪肉与牛肉之间的差距似乎越来越小,前两天“牛肉膏”似乎被传,只要把猪肉放进去腌制腌制多长时间后,猪肉就具备了牛肉的色泽与味道,不仔细分辨看不出来。现在,又称用硼砂、豆粉混合成“染色剂”,可以把猪肉批量“加工”为牛肉。应该说,中国商人从来不乏创造性:用硫磺熏制生姜让其颜色鲜亮,用草酸清洗龙虾使其肉质鲜嫩,用硫磺薰制药材使其易于保存,用瘦肉精喂猪让猪只长瘦肉。等等。如今,造成老百姓一种条件反射:那些看起来光鲜的食材似乎都有问题。

  这是多么可怕景象:对那些威胁公众健康的东西,居然防不胜防。在食品安全领域,每个行业似乎都有自己的潜规则,而且如果不去遵守这些潜规则,反而容易被市场淘汰。前几日,沈阳公安部门查获了几十吨“毒豆芽”,在抓捕黑加工点老板时,老板喊冤:大家都这么干凭什么抓我。这说明整个食品的市场竞争处于畸形发展,各个商家对食品中掺假显得不以为意,甚至认为行业本就该如此。可同时他们又对自己的商品十分熟悉,种菜的不吃自己的菜,开火锅店的不吃自己的火锅,生产面粉的不吃自己的面粉,做馒头的不吃自己的馒头,等等。

  商业道德的底线一次次被突破,悲剧一次次重复上演。在那些看似聪明的发明下,市场经济基本原则公平交易成为奢望。对此有人不禁要问:这一切的原因何在?诚实守信的商业原则就那么难吗?与之相关的首先是商人唯利是图的本性与市场监管失语巧妙结合在一起。市场监管滞后,监管部门要么“养鱼执法”以“创收”,要么角色定位不清,谁都不愿做承担责任的那一个,使那些商家有机可乘。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任何商家都可能抛弃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使得市场经济向着畸形迈进。

  其次,即便没有巨大利益,只有些蝇头小利,穷惯了的中国人也不会放弃,就是所谓的“蚊子再小也是肉”。其实所谓的食品领域行业潜规则,执行者大多为一些在经济建筑底层挣扎之人。他们的生意最多只能保证他们生活,而那些经济学家宣扬的市场竞争获得巨大财富与他们而言毕竟太遥远,为生存只能在蝇头小利上斤斤计较。所以为降低成本,获得稍多一点的利润就会不择手段。要说把猪肉变“牛肉”能获多少利,除了那些没多少收入来源的,工薪阶层一般不觉得有多高,毕竟现代社会谁没吃过牛肉。而要“假牛肉”的多为小餐馆、小食品加工厂,对他们而言就是能省则省了。

  事实证明,那么多的行业潜规则以及变猪头为“牛肉”的作法,不纯是商业道德溃败的体现。猪肉变“牛肉”,某种程度上也给我们的社会敲响了一道警钟:如果不提升底层经济参与者抗风险能力,各种投机行为依然会成为行业潜规则。(中国台湾网友:戈海)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