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心理是食品安全事件爆发的导火线

时间:2011-04-15 15:56   来源:中国台湾网

  “用色素化妆的馒头,居然能够堂而皇之摆上大超市的货架”,健美’猪肉、‘回炉’板鸭、‘染色’馒头,还有多少问题食品隐藏在我们身边”……上海多家超市销售违法使用色素的馒头产品被媒体曝光后,迅速引起公众的质疑。食品安全领域为何频频拉响警报,企业的道德底线和政府的监管力度都成为拷问的对象。(新华网4月14日)

  当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事件从新闻变成了“旧闻”,我们一直在从制度上寻找原因,谴责当事人的道德缺失和违规违法。的确,食品安全事件的层出不穷与违法违规成本过低不无关系。尽管《食品安全法》早已于2009年6月1日正式施行,但并未阻挡其后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爆发,由此不免使人对其实际威力产生质疑。但是我们能否转变角度思索一下,作为一个普通的消费者,是否可以从自身上寻找原因,反思问题,解决问题?

  因为消费者追求水果蔬菜的美观,果农不得不喷洒农药来杀虫,从而出现水果农药残留;因为市民过度喜爱瘦肉,养殖人不得不迎合市场需求而注入瘦肉精,从而出现了可怕的健美猪;因为消费者嗜好生猛海鲜,养殖人员想方设法给龙虾喂避孕药,用激素来刺激其发育,阻止其正常产卵,从而出现了避孕药海鲜的奇闻。

  可以说,消费者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可能是受害者,是被不法商人的违规违法行为所害,值得同情,而商人缺德可恨、立法部门法律不健全、主管部门监管整治力度,都是原因。但有没有细想一下,消费者在这其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仅仅是受害者?不,是帮凶。

  正因为大众消费心理驱使了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民众越来越对食品挑剔,口味离奇、吃法古怪,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商人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当然会顺应消费者的口味而采用极端手段改造食物。对食品加色以提高卖相,改变植物生长环境,用化学的手段改变动物的生理特征。如果我们用正常的消费心理去消费,对还原食品的原本特质,怎会催生如此多的食品安全事件?

  消费心理是食品安全事件爆发的原罪。因此,正是因为消费者的盲从的消费心理和缺乏科学的生活常识,助纣为虐,间接受充当了食品安全事件的帮凶。而市场经济的利益驱使,商家铤而走险,运用对身体有害的各种化学物品搀和到原本绿色健康的食物中来,从视觉上确实更加美观,但对人身安全而言是百害无一利。

  总之,食品安全是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我们呼吁政府要更强大的决心、更严格的制度、更强力的手段加强食品安全生产工作,社会要以更健全的监督、更完善的管理来确保每一种食品都让人放心、让人踏实。但是我们也应该从自己立场出发,改变不科学的消费观念,调整不合理的消费心理,多方面入手来杜绝恶性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确保自己吃得健康、吃得放心。(中国台湾网网友:夏金轩)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