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温家宝总理在答中外记者问中又一次提到“就业”。虽然2011年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以上,登记失业率4.6%内。但此次“十二五”计划中,又明确强调要靠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这种产业升级无疑会对就业有所影响。面对这些,怎样才能走出一条光明道路?
东部沿海地区注意产业转移,移业就民
一方面,改变目前的劳动力和资源密集的产业发展现状,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发展,这种对产业结构的改革优化很可能会引发大量企业员工失业。另一方面,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就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就业压力还需要用工量大的传统产业来缓解。
从国际分工来看,我国的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大多处于产业垂直分工低端,劳动密集型的国际定位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与发达国家的互补关系仍然存在;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并没有能力来顶替我国的加工制造地位。
产业转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案,既可以推进产业升级,又可以继续缓解就业压力。在产业升级的发展前提下,必须将传统产业向中西部劳动资源丰富的地区转移,并适当扩大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规模。避免产业升级过程中的下岗问题,适当增加就业岗位。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引民就业
缓解就业压力,中西部地区应该明确自己的承接责任。既要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又要承接转移传统产业的转移。这里的承接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要承接外来企业;另一方面要承接外来就业人员。
产业的转移往往伴随着劳动力的转移,大批产业转移项目进入,将会吸引大批劳动力。中西部各地区应该承担承接转移人员的责任。据了解2010年河南农村劳动力省内转移1142万人,同比增加123万人,增幅为12.07%;与2007年相比,省内转移增加了490万人,增幅为75.16%。
据了解,重庆市拟定三年内建造4000万公租房用于外来户居住,并且去年已有165万农民工转户,在重庆及周边城市安家。有房可住,有家可依。重庆市大建公租房,引民就业。其反应的十足的责任感和以人为本,是中西部其他地区需要学习的。
改变传统就业观点,转移就业趋向
人才是候鸟,环境是气候,哪里气候适宜,就应该迁徙到哪里。
就业者要放正心态,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加快,新兴产业将逐渐替代传统产业,就业岗位会发生相应变化。这要求就业者要多渠道,多门路寻找就业出路。多渠道就业,广泛获取就业信息。同时要改变那种非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不进的思想。“国考热”是不正常的,就业者要有到体制外的决心和信心。
就业者要找准定位,找准定位,哪里适合就到哪里去。并不是谁都适合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发展。也许在中西部地区更能实现价值,随着产业的中西部转移,非高端人才要转有向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准备。
改善教育事业,转移人才培养方向
大力发展教育产业的同时应该注重人才培养方向的转移。
教育部门应该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确定高校定位,培养更多专业化、技术化的人才。以现行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模式来看,亟需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和专科学校。部分高校应该由培养综合性人才转向培养专科性、技术性人才,保障就业。
另外,还需政策引导,逐步实施职业教育与就业资格相联系的准人制度,提高群众接受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再就业。
未来五年,面对就业难题,我们需要更多的责任、勇气与决心!(中国台湾网网友:覃剑)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