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据《新京报》媒体报道,时年33岁的一个名叫苏黎杰的女子, 于2002年7月到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攻读研究生,2005年7月硕士研究生毕业,英语六级、法语初级。毕业后,苏黎杰和大多同学一样成为北漂,她希望能到北京一所知名大学任教,但事与愿违,只好在北京打零工。2009年底,苏黎杰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仍未成功,失望之余,跑回老家当起了油漆工。
“北京大学女硕士当油漆工”的新闻,再次把人们的目光引向高等教育和中国就业问题等方面,而且至今还被国人热议着。
“鞋子合适不合适,只有脚知道”。据中国新闻网等媒体消息,
熟悉的乡音乡情,竟让苏黎杰一下子找到了感觉:“我感到自己的心一下子踏实了!”。“我从来不觉得体力劳动有什么丢人的!”她说,出身于普通工人家庭,受父母平淡幸福生活的影响,不觉得学当油漆工丢人,这也是靠自己的劳动吃饭,技多不压身嘛!
换言之,苏黎杰当下自我感觉良好。
但是,“北京大学女硕士当油漆工”,为何却会引发社会热议,有人甚至还因此愤愤不平呢?
事实上,首要的原因是,很多知识分子、文化人等社会群体把所谓的学问、名牌大学等太当一回事了,且就业理念不成熟,而存在职业歧视。
世界上谁规定有学问的人,有名牌大学研究生桂冠的人,就不能干油漆工呢?干油漆工作的人,难道必须是名牌大学之外的人吗? 苏黎杰不能干油漆工作,那么谁干油漆工作才合适呢? 从事油漆技术的人,必须是要“低”名牌大学研究生一等的人才能干吗?有学问、有名牌大学头衔的人,就一定有超常的能力吗?名牌大学毕业的研究生干油漆工作,就一定是浪费吗?
据报道,苏黎杰在北京也干过别的工作,但都一一告终,而且未能考上公务员。由此可以初步推断,苏黎杰不适合有关工作,且无力考取国家公务员。
因此,苏黎杰重新做出选择,也就是当油漆工,这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吗?
众所周知,有些出身名牌大学的领导人,当年毕业之后不也照样去偏远省份做技术工作,但结果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总而言之,一个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却被大家视为异端,而大加指责,或者表示愤愤不平。看似颇有道理,但本质上却体现了一种就业观念等方面的一种不成熟,甚至还体现了一种职业歧视。
参与热议者,其实大都忽视了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这就是在现有就业环境下,即使大学把你培养得再有能力,也未必有那么多的相应岗位等着你去上岗。何况人能不能具有某些能力,不完全取决于教育,而跟接受教育的个体有很大的关系。
其次,还有一个潜在的因素,这就是因为“北京大学女硕士当油漆工”事件,激发了不少人内心深处的那个“小小的自我”:我们知识分子、文化人,怎么能干那种技术工作呢?那些工作应该是没有学问、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干得呀!
多年前,曾为某省报知名记者的笔者,也曾经心甘情愿地于兰州市西关十字、南关十字等路边摆过几个月时间的地摊,而今同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苏黎杰心里“踏实”地干她的“油漆工作”,二者有何本质上的不同呢?与社会有何直接关系呢?何况今日境况不佳,并不能代表未来没有改变。在此,曾为出家人的朱元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注解。即只要我们自己好好努力,改变命运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也就是说,抱怨这个,否定那个,其实未必对个人、教育和社会发展等有利。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北京大学女硕士当油漆工当属正常。(中国台湾网网友:罗竖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