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保障房,名流“非诚勿扰”

时间:2010-12-08 11:01   来源:中国台湾网

  这莫非又是一场赢家通吃的游戏?——在杭州,保障房体系被切下一大块,成为了高收入者的福利。近日,杭州政府宣布,未来3年将供地1500亩,用于建设人才专项用房150万平方米,每年新开工不少于50万平方米。根据规划,2010年的这50万平方米人才房,被纳入119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指标中,占了一半份额。目前,在风景宜人的西溪湿地,隶属保障房体系的别墅,已经有杨澜、余华、赖声川、朱德庸等数十位文化界名流入住。(12月7日21世纪经济报道)
 
  我知道西溪湿地,是看了电影《非诚不扰》之后,那里风景秀美,堪称人间仙境,天堂中的天堂。我却不知道那里建起了保障房,住进了杨澜等文化名流,真不知他们凭栏眺望西溪的湖光山色,心中是何感受!不过,我要对他们说的是,对保障房这块蛋糕,还是“非诚勿扰”为好!

  人才专项用房,是杭州保障房体系中除公租房、经适房、廉租房、限价房、危改房外的另一具有地方特色的系列。这一系列又细分成“大师级人才专项用房”、“突出贡献人才专项住房”等六大类。可见,杭州市政府对保障房“蛋糕”如何分配是动了脑筋的。将保障房政策与吸引人才焊接起来,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在执行中却出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政府官员、名流、企业高管等收入并不低,他们却被被归入了“大师级人才”、“突出贡献人才”,“顺理成章”地享受到廉价的保障性住房资源。难道他们真的属于无房户或住房困难户?政府宣示的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体现在哪里?堂堂官员、老总竟然成了“蜗居族”,谁能相信?

  胜者为王,赢者通吃,更多地表现为商业竞争法则。然而,将这一法则引进到公共福利领域,涌现出了权力通吃;资本通吃;精英通吃等等。蕴含公权力、金钱、知识、声望和地位等各种社会资源合流与垄断的“赢者通吃”,表现在保障房分配上,就是政府利用制度的“优惠价”取媚于强势群体,以“吸引人才”这样一个看似冠冕堂皇却极不公正的名义,让社会精英阶层获得和占有原本不属于他们的社会资源,瓜分和蚕食了本来就不充裕的、面向中低收入阶层的公共福利。即便杭州的经济适用房已经做到了“房等人”,也不能将保障房随随随便便拿出来分而食之。
 
  普通百姓望房兴叹,眼巴巴地等着保障房的恩泽,他们在高房价的挤压下,不得不自我救赎,蜗居一族发明了“蛋居屋”、整合出“胶囊公寓”,挖掘了“地下套间”,蛋形蜗居设计者称将被迫租房,称买房要两三百年,作为吃饱、睡暖,住得舒坦的精英阶层,怎么忍心到他们的碗里抢食?这岂不是刀尖上削铁,油锅里抓钱?!应该看到,在一些地区,保障房某种程度上成了唐僧肉,只要打着住房保障的旗号,随便谁都可以来分享一下,从人才住房保障到公务员住房保障,五花八门。真正买不起房的是普通老百姓,他们才是政府最应该集中资源来解决他们住房问题的群体。由此可见,任何权力的使用都要有制度约束,任何利益的获得都要有章可循。“人才专项房”的怪象再一次呼唤保障立法,越快越好。

  舅此“专项住房”,其实质是精英阶层的“饱胀房”——吃饱了,喝高了,多个城市看看风景;多个住处运动运动,以助消化与怡情的“健身用房”!住着很爽,卖了稳赚,为何受宠的总是精英?!保障房是政府挤出公共财政给低收入人群雪中送炭的,绝不是给高收入者锦上添花。如此念歪保障房的好经,对社会公正公平的破坏力极大。指向保障房的“胡乱一刀”,不仅让“分蛋糕”一团糟,而且糖抹在弱势群体的鼻尖上吃不到嘴,强势群体已打饱嗝了却还要胡吃海塞,这将扩大“马太效应”,增加社会不同阶层间的隔阂与仇视,更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对社会公平与和谐有百害而无一利。赢者通吃保障房是一个危险信号,如何从立法上、制度上和问责上防范保障房政策的在执行不跑偏,压缩各种赢者通吃的寻租空间,应成为决策者的当务之急。(中国台湾网网友:梁江涛)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