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里之争与诸葛亮躬耕原因的思考

时间:2010-12-06 16:38   来源:中国台湾网

  公元1037年,苏东坡出生于四川眉山。苏东坡一生先后在开封、凤翔、杭州、诸城、徐州、湖州、黄冈、常州、蓬莱、阜阳、扬州、定州、惠州、儋州、郏县等16个城市留下足迹。“苏东坡生命之旅”城市市长峰会每年将由16城市轮流主办。据悉,如此众多城市联手打造同一文化品牌,在我国尚属首次。(本文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

  与近几年不断出现名人故里之争相比,这些地方既没有陷入文化部部长蔡武所言的“名人故里之争丧失文化品位”之嫌,有符合和谐社会发展的规律,确实值得推而广之。

  当然,本文并不是仅仅表达一个为“不争东坡,共享东坡”叫好的观点,更不是刻意考证诸葛亮躬耕之地,而是想探究一些我们湖北省襄阳市(以前襄樊)与河南省南阳市名人故里之争的名人诸葛亮躬耕原因,以此来谈谈个人对文化品位的理解。

  像西门庆的故乡都有人在争,一些地方出现名人故里之争,说通俗一点无非就是农村人口头禅“沾光”。沾光”的好处,早在两千年前,韩非子在《内储说。六微》中讲过一个故事足以说明:靖郭君做了齐国的宰相后,与故人作了一次长谈,便增加了其地位,使之富裕了起来。以此类推,个别地方的出现名人故里之争,也不排除想“沾名人光”走捷径,快速富裕自己或发展当地特色旅游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讲:“故里之争”确实把文化遗产保护庸俗化了。

  那么冷静思考之后,笔者借助有限资料先考究一下诸葛亮躬耕之地,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习凿齿《汉晋春秋》记载:“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盛宏之《荆州记》记载:“襄阳城西十里许名为隆中,有孔明宅。”这些记载清楚地指出,位于湖北省襄阳城西北十三公里处,今属襄阳市(襄樊)管辖的隆中,是诸葛亮躬耕之地,是根据汉末的行政区划而言的。汉末全国分为十三州,荆州是其一;荆州管辖七个郡,南阳郡是其一。当时隆中属于南阳郡的邓县管辖,所以诸葛亮自称“躬耕于南阳。”在今天河南省南阳市有一个卧龙岗,之所以也争是诸葛亮躬耕之地,也许是出于对诸葛亮的尊敬吧。今天的南阳市在汉末叫宛城,是荆州下属的南阳郡的治所所在地。建安二年(197)年春一被曹操占领,此后宛城一直曹操准备攻打荆州的重要军事据点。显然,诸葛亮躬耕之地是宛城可能性不大。因此,襄阳隆中系诸葛亮躬耕之地是可信的。

  然而,本文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考证诸葛亮躬耕之地,因笔者水平有限,所以至于诸葛亮躬耕之地到底在哪里需要专家考证。本文主要想探究一下诸葛亮躬耕原因。

  诚如,文化部部长蔡武所言:“十二五”要继续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不只是资金的投入,目前,全国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只有0.4%,这个比例太低了。所以,可以断定想打名人牌,单靠“沾名人光”走捷径的发展经济的路子难度很大。这样的话,我们襄阳与南阳还不如也“不争孔明,共享孔明”,,至于如何共享,这些经济战略等,笔者不敢妄加断言,仅想从诸葛亮躬耕原因来提升我们文化品位入手,谈谈一得之见。所谓文化品位,主要由日常生活品位、艺术审美品位和价值理解品位三方面构成。一个人的文化品位主要是由文化教养、知识结构、个性爱好、精神气质、心态感觉等因素决定的,价值理解品位往往占据核心地位。

  追寻诸葛亮躬耕的遗迹,不难发现其隐身有三个原因:其一,刘表非霸主之才,致使志士离心。其二,他叔父诸葛玄和庞德公对他的影响。其三,他是一个有志之士,有一种勇于探索精神,需要有一个合适的环境。由于这些因素,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通过“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提升自己文化品位的同时,密切注视国家局势的变化,探索国家统一的道路;他躬耕苦读,以储备治国安邦的知识,最终成为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所以,当我们襄阳或南阳要是撇开了名人故里之争,又清楚了诸葛亮躬耕原因之后,接下来所做的工作就是共享名人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至于如何继承,方式很多如我们是否也学学诸葛亮依据当时各军事集团的实际,制定出“保、修、联、取”完成统一大计的战略和策略,也联手多制定些富裕我们两地老百姓的好政策及发展地方经济的好战略。我们文化界可否联手谱写类似诸葛亮《隆中对》和《出师表》那样脍炙人口,堪称散文之佳作的好文章。如此等等,不一一列举。

  总之,希望一些出现名人故里之争的地方,不妨从诸葛亮躬耕原因中,领悟出提升自己文化品位的重要性,通过借鉴“不争东坡,共享东坡”的好方式,来真正推动文化、经济事业健康、有序、高速发展。(中国台湾网网友:张俊杰)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