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请不要再次成为传说

时间:2010-12-03 14:44   来源:中国台湾网

  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茅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我国将逐步减少个人承担看病费用的比例,计划到“十二五”末,把个人承担看病费用的比例减至30%以下,达到国际水平。(11月30日《京华时报》)

  尽管医改一直以来未从根本上改变公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但老百姓却从未对此放弃关注,卫生部副部长张茅的承诺又一次引发了公众对医改的围观。当然,不可否认,公众对此持有的怀疑态度明显胜于相信,原因在于在国家收入分配上,医疗和教育所占比例最少。比如,早在几年前中央就已经决定教育投资要占国民收入的4%,但这一目标已经延迟到了2020年。同样,在医改这一块,公众同样疑问,国民收入的分配医疗究竟能占几成?

  其实早在“第5届21世纪中美医学论坛”卫生部部长陈竺就说:要给所有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基础医疗体系,这个体系需要覆盖不仅仅是城市,而且是农村,包括所有的中国居民,给他们提供基本的基础医疗。”这是当时陈竺部长的承诺,然而彼时已过,公众是否已经不再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烦恼?显然不是。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入,旧的问题没有得到充分解决,新的问题又显现出来。譬如医院的腐败问题,医生收红包、医院购进药品收回扣、开昂贵的药品……

  此时,医改已经陷入了另一个漩涡当中——改革进度十分缓慢,而新问题又不断出现,改革的步伐比异化的速度要慢上很多。前段时间,杭州中级法院刑事法庭审理了今年6月杭州最大制售假药案主角,47岁的丁佳逸,检察官指控他和3名同伙涉嫌非法经营罪,且涉案金额超3000多万元。但在法庭之上丁佳逸却辩称自己是卖假药救人。在丁看来自己的初衷不是贩卖假药,而是为了帮助那些买不起高价进口药却又身患重症之人。逻辑虽然荒诞,但反映出一个事实——整个医疗系统的不完善,医药开发、生产、销售违背市场规律的原则,无法该公众提供最有保障的医疗服务的尴尬境遇。
  
  当然医改中最大的成就得归功于“神木模式”。陕西神木一个小县城因医改而被世人所关注,据说当地政府只拿出3个多亿就解决县里大部分老百姓的看病问题,一时成为舆论关注的对象。然而好事不长,之后有消息传出当地县委书记因为医改而被贬职。这其中有一方面的原因是当地被世人关注而犯了官场忌讳,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神木医改本身带给官方极大的危机感。所以很多时候虽然舆论对于医改抱有强烈的呼吁,相关部门虽然也在强调,但改革更多是权力部门私下改革,并没有放到台面上,没有将之置于阳光之下。

  这也是当下改革难以见效的重要原因:没有阳关意味着闭门造车,同时也让污秽之物有机可乘。譬如,医改资金的运用。很多时候,中央转移支付资金会在中途遇见截流情况,最终落到实处的钱与整个支出额不相匹配。医改同样面临这样的困境——医改金额更多补贴了医药系统内部,哪个公立医院需要先进设备就从中拿出一笔钱,哪个医院需要堵漏洞也可用这些钱。相反,一些私立医院却为此既要承担投资费用,又要承担行政成本,致使私立医院寸步难行,市场化成为了空话。

  “十二五”提出把个人承担看病费用的比例减至30%以下,这是个令人期待的承诺,同时却又让人怀疑——五年之后会不会又一次成为传说?(网友:戈海)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