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的前程与百姓的幸福并无矛盾

时间:2010-11-22 15:28   来源:中国台湾网

  日前,平顶山市委组织部在考察研究干部时,有两位乡镇党委书记没有通过,直接原因是群众“幸福指数”较低。把“幸福指数”作为干部考核的主要依据,平顶山在全国是较早的一个。(11月20日《河南商报》)

  把群众的“幸福指数”作为干部考核的依据,听来新鲜,读后感慨。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用百分比来衡量一个干部施政的水平,GDP翻了几番,招商引资的效果,主抓了哪些项目等等,但却忽视了这其中最含金量最高的部分——百姓的满意。

  什么是百姓的满意?楼越盖越高,厂越建越多,荣誉称号一个接一个,表面看一派欣欣向荣,热火朝天。这些代表不了百姓的满意,楼高买不起,厂多工资没涨,荣誉称号更是糊在墙上的纸,官员的政绩上去了,百姓的“幸福指数”下来了。

  让百姓能买得起房,看得起病,上得起学,为官一任,能做到这些,就是最大的政绩!百姓的“幸福指数”才会高涨。做不到这些,调子拔得再高,唱得再好,都是在瞎咧咧!

  再回过头看这“平顶山模式”:在全省率先建立全民医保、农村低保和临时救助制度;率先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街道、县(区)活动;率先实行了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等。从这些惠民政策看,平顶山市把群众的“幸福指数”与干部考核挂钩不是一个噱头,因为从中可以看到民生。

  眼下有些领导干部正是冷落了民生,陷入了“唯数字”的误区。为了增加税收,不惜引进高污染企业;为了加快所谓的城市化进程,暴力拆人房,野蛮掘人坟;为了往自己脸上“擦粉”,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建起一大堆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政绩出来了,领导拍拍屁股高升了,留给百姓的却是变臭的水,变秃的山,一堆废铜烂铁。这些都是官员更进一步的助推剂,而非令百姓活得更好一些的滋润膏。

  官员头脑发热,急功近利与干部考核制度的偏差不无关系。长期以来,经济数字增长快慢一直是衡量一个干部能力大小、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不改变用人“唯数字”的现状,百姓的满意只能是挂在嘴边的口号。

  从这个层面上看,平顶山市把群众的“幸福指数”作为官员考核的依据,具有积极的意义。就是要让某些官员明白,百姓的幸福与自己的仕途并无矛盾,为官一任,不能仅仅看得了多少奖杯,建了多少纪念碑,更要看赢得了百姓多少口碑。(中国台湾网网友:于静)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