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对食品安全现状的忧虑,部分省级机关单位、大型国企、民营企业、上市公司、金融机构或个人自发组织在城郊租上大小不等的土地,形成自供或特供食品基地。(人民网11月12日报道)
公众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忧虑由来已久,仅今年以来,三聚氰胺、麦乐鸡、紫砂煲、小龙虾、增白粉、瘦肉精、增白剂、嫩肉粉、烤鸭油、硫磺熏姜、植物奶油等食品安全事件和民众质疑层出不穷,监管滞后如影相随,广为民众诟病。诚然,强势群体自发组织租土地,形成特供食品基地,是对食品不安全现状与焦虑的一种自力救济。但是,这种貌似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桃花园”,却折射出社会群体间诚信缺失造成的畸高交易成本,最终伤害的远不是产业本身,而是更多无力“垦荒种地”的普通民众。某种程度上,这是强势群体对改革发展成果的一种独享。
如果说民营企业、上市公司或个人自发组织去种地,还无可厚非,而机关与国企也乐此不疲,加入“地主”行列,则不仅仅是令人眼馋了,更多的是忧见强势利益者与民众格格不入的“幸福时光”。某些地方机关与国企在“不惜成本做好涉及员工福利的大事”的旗号下,竞相寻找足够大的生产基地,为员工们供菜。这些平时就财大气粗的垄断行业,不愁没钱花,只愁没理由花,这回“食品不安全”的理由堂而皇之,通过此举,机关国企更像一个温暖的大家,何乐而不为?租地种菜,一不小心,培养出一个国企“袁隆平”来,不是没有可能。
机关种地,折射福利监督的失控。应以预决算为切入点,除了严格控制“三公支出”外,对各种超标准,不合理的福利开支,甚至是私建小金库的“隐性收支”,必须坚决清理,不能让机关藏着“私房钱”,租地种田。对于国企,决策层已决定提高国企分红比例、扩大上缴红利范围,但是,分红与上缴红利不能只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今天缴了钱,明天变了个脸又回来了。必须将放进公共财政大锅里的国企利润,更多地盛到民生的碗里,这里就包括破解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如此,国企本身还应在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上尽更多的社会责任,不能总是盯着石油煤炭天然气,也要向“绿豆大蒜小苹果”倾斜。多办些食品种养和加工基地,企业员工吃上放心食品,全国人民都跟着得实惠,岂不是一件大好事?!
强势集团“后院种菜”再次警示,必须在立法与监管上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常态督查,问责跟进,将加大违法成本和处罚力度贯穿于食品安全监管始终,更须寻求制度创新和各方投入,共同构筑食品安全的篱笆。如果只是强势群体种上了“自留地”,食品安全了,不仅背离了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越来越专业化的趋势,浪费社会资源,而且只有“地主家”才吃上“放心粮”,更加大了“马太效应”,面对食品不安全的焦虑恐惧与不同阶层的利益悬殊,普通百姓如何能够安心?和谐从何而来?!(中国台湾网网友:梁江涛)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