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味精”应成环保“敲门砖”

时间:2010-11-04 14:36   来源:中国台湾网

  近日,有河北省霸州市的群众举报称“霸州梅花味精污染千亩土地,居民饮水安全堪忧”。而发生在2009年5月的“排污”事件,至今令周边居民千亩农田荒芜。针对烟尘、水质污染的问题,当地农民多次找到企业和政府讨说法,但都未果。(11月2日《经济参考报》)

  这样一个民生眼中的“污染大户”,却被当地政府标以“明星企业”,个中原因不难揣度。地方经济GDP数字的亮丽,往往伴以民生的“负债累累”,“血煤”、 “血铅”如此,“梅花味精”亦是如此。问题浅显易懂,我们却屡屡重蹈旧迹。

  之于民生和GDP,地方政府的权衡和思量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大多数的后者选择,我想一串数字最能佐证其“小算盘”的打法:2009年梅花味精净向霸州市上缴税款1.72亿,利税占该地区财政收入的近9% ,“排在霸州市前三名”。

  面对将近十分之一的地方财政来源,霸州市选择了妥协:配合企业向农民征地,以“植树”之名行“排污”之实;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有意绕过污染地段;面对村民血泪控诉选择无动于衷……而在与之相对的环境破坏和信任断层上,则大度“赔偿”了事。事实上,这种浅薄而短见的发展逻辑,一直被某些地方奉为“真理”,并乐此不疲的践行着。

  更为吊诡的是,这种“以赔偿换污染”的低级模式,依然得到了许多农民的默许和允诺,尽管它是如此的不合时宜。纵然民意诉求的渠道单一和艰难,倘若没有“梅花味精”突然的赔偿停止,“污染大户”定然还要霸气甚久。民众环保意识之匮乏,可见一斑。

  面对不干净的GDP,无论是以立法为基础,还是加强舆论监督,甚至于增加政府编制有效管理,都是半个世纪或者80年前的西方国家所最直观的经验。然而制度性方面的操作,只有最终落实到观念上,企业和政府方能遏止违纪冲动,个人才更有捍卫权利之空间。

  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无论我们需要怎样的未来,那一定都是和他人共存的未来。这个未来,我们希望有亮丽的GDP数字,但是绝不希望里面带着血腥。“梅花味精”还未必这么惊悚,但无疑,它应该成为唤醒我们环保意识的一块“敲门砖”。(中国台湾网网友:忘情风)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